立足数学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小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提升的实验研究

2018-02-26 03:47江苏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214408缪徐雅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刘同学心想笔者

江苏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214408) 缪徐雅

一、研究前提

1.概念理解

我校于1999年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班组串换”德育实验,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班组串换”机制。在“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校又在“十二五”课题中提出“‘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小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提升的实验研究”课题。

“他心想象”能力是指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能根据他人的表情、语意、行为方式去推测他人之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并能推己及人。心理学称之为“共情”。

2.研究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拒绝交流分享,学习倦怠不自觉,经常不做家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学生道德情感认知的不足或缺失,出现这种问题绝大多数源于家庭的因素:爷爷奶奶过度宠爱、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父母道德情感缺失等。要解决以上问题,不仅学生需要培养“他心想象”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自己更好地在组内、班内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更是任重道远。

3.研究价值

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能力,并推己及人,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提高,班、组之间的核心力和竞争力也相应提升,又再带动学生个体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二、研究过程

班组串换实验分为“低年级的小组串换”“中年级的班际互访”“高年级的竞选走班”三大版块。笔者将以“中年级的班际互访”实验为例,研究主班和客班之间的环境差异、教学方式差异、学习氛围差异、班级文化差异以及新老同学相处之间的差异等给互访学生“他心想象”体验认知带来的变化。

教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课堂上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情感交流,就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就能培养学生与父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他心想象”能力。因此,笔者将立足课堂上的实践,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互访的学生有全新的体验。

1.家长参与,学会感恩,“他心想象”认知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片段一)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千米”一课前,教师先带学生走1千米的路程,让学生初步感知1千米,课上通过课件呈现学校操场的跑道,让学生再次感知1千米,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能够充分建立对1千米的认知。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吃过晚饭跟父母一起去走走,并和父母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片段二)三年级有一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乘法”,课堂上教师先出示了两道乘法算式题,让学生列竖式算一算结果,在学生没有算出结果之前,自己很快地写出了答案。学生惊讶得张开了小嘴,还有的学生说“老师真厉害,不用算就知道了”。此时,教师揭开速算神秘的面纱,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的特点,以及积跟乘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每一种类型的乘法有什么规律。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题考考爸爸妈妈。

(片段三)在教学“算24点”一课时,教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这两个乘法口诀入手,由算3张牌的24点过渡到算4张牌的24点。学生整节课都兴趣盎然。最后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看谁先算出24点,算不出的再换牌算。

(片段四)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一连问了三个问题:“今天是几月几日?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说得出父母的生日。这时教师继续问:“你的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知道!”全班齐声回答。“父母都知道每个孩子的生日,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假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等着你为她送上祝福,你回家却什么都没做,妈妈的心里肯定会难受。”全班都沉默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日并记下来,并想好生日那天打算怎么祝福父母,在第二天课上交流。

反馈信息:

生1:我妈妈说跟我一起出去散步很有意思,不仅让我学会了1千米,还可以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生2:我爸爸在比赛中输了。他只会列竖式算,看见我能马上说出答案,急着要我告诉他方法,还夸我课堂上的知识学得好。

生3:我觉得数学知识不一定在课上才能学到,生活中也有数学,跟父母一起学数学很特别。

生4:算24点是我跟爸爸妈妈玩的新游戏,原来还能把数学学习应用到跟父母的相处中。

生5:爸爸妈妈非常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爸爸妈妈,从记住他们生日开始,从做一点点小事开始,我想爸爸妈妈一定会更开心的!

……

【案例分析】

现在的家长很少有时间陪学生,他们概念中的陪伴就是等周末带学生去吃顿好吃的,看个电影,买身衣服。于是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巧妙创设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的数学活动,改变只跟教师学数学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与家长一起学数学,巩固数学知识。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家长也能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孝心。生3和生5都是笔者班上的“互访大使”,在这段时间里,笔者能明显得感受到他们懂得表达自己、关心别人,尤其是表达对父母的爱,更懂得了感恩。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延伸是成功的,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他心想象”认知能力。

2.发扬自主,换位思考,“他心想象”感悟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在教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一课时,课前笔者研读教材,反复思考、推敲本课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教材把“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安排在本课后面,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计算方法,上一堂学生真正自主的数学课。笔者设计了4组题,前两组题是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学生不仅要说出口算过程,上黑板演讲,还要当小老师讲解笔算过程,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后两组题的第一组是新教授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代表到讲台板书并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第二组是笔者增加的与末尾有0的乘法相关的题目,学生依然能够通过知识迁移,成功解答,只有个别学生出现对位不准确的情况。整个过程笔者都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解答、评价、交流和总结。

交流过程中出现这样一幕。

生1:这位同学做得很认真,数位也对齐了,答案也对。

生2:这道题他做错了,他没把答案写在“等于号”的后面。

生3:生2不应该直接说他做错了,我们可以提醒他这道题没做完,但不能否认他的劳动成果!

生2:好吧,我同意你的说法,我改正。

……

【案例分析】

这个生3也是班里的“互访大使”,他刚来班里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有个性、我行我素的学生,喜欢顶撞他人,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但通过他在今天数学课上的表现,不难看出,他已不再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学生,他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懂得尊重同学,变得温和谦逊了很多。当然,改变并不是靠一堂课、一个人的影响,应该是在互访的一段时间里,在数学课堂上,在这种相对自主的氛围下,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们交流,每个人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改变的环境中,学生的“他心想象”感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肯定学生,收获感动,“他心想象”行动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学生的母亲来为她送药。这位母亲不仅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还朝班里刚来互访的刘同学大声说道:“你为什么老是欺负我的孩子,在她本子上乱涂乱画,还穿得邋里邋遢的,真是讨厌!”对于这一行为,笔者感到有点意外。笔者马上提醒家长不要影响学生上课,可临走时家长还不忘再训斥几句。

家长不顾场合和时机训斥学生,不仅会体现出自己素质的低下,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笔者时,笔者意识到当下必须保护刘同学的自尊心。刘同学性格外向,大大咧咧,但她不爱干净,不爱学习,因此班里学生都很排斥她。于是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学生面前说道:“刘同学身上虽然有缺点,可也有闪光点啊!”此时有学生说刘同学没什么优点,还列举了很多她的问题。笔者依然为她据理力争:“刘同学热爱劳动,班里倒垃圾、排课桌等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她还乐于帮助别人,只要有同学身体不舒服了,她就会马上陪着到医务室去。”学生听后都表示很赞同,没有再反驳。这时刘同学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自己的行为。

课后,笔者也在反思:刘同学是班上的“互访大使”,家长说她欺负学生,是刘同学大大咧咧的性格造成的,并无恶意;喜欢随意涂画,也是因为她想与同学交流,想交朋友。她这些不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原来的班里应该也一直存在,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一个学生在集体中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她肯定是自卑的。笔者要让她在新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因为学生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因为事后,笔者找刘同学谈话,教育她不能欺负同学,没有得到允许不能随意在他人的本子上涂画,并让她要扬长避短,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这样朋友才会变多。

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笔者欣喜地发现刘同学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几天后她妈妈来学校接她,激动得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我觉得我家小孩最近进步了。她特别听你的话,特别喜欢你,回到家就会说数学老师今天怎么样怎么样了,只要你说的她都会照做。”听完这些,笔者感到非常欣慰。

更惊喜的是,一天中午,刘同学突然跑到笔者面前,在讲台上放下了一张用花瓣装饰的画,说是送给笔者的,还跟笔者解释花瓣不是摘的,而是她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捡掉落在地上的。笔者问她是不是美术课上的作品。刘同学说不是,这是她中午刚做出来的。原来刘同学很有心地用掉落的花瓣为笔者贴了一幅画,一幅包含喜欢和感谢的画。每每想起这幕,笔者的内心都无比温暖和感动。

【案例分析】

数学课有时并不完全是教数学知识。案例中,笔者仅仅是利用数学课堂上几分钟时间的引导和对刘同学的肯定,就引起了“化学反应”。从第二天的主动举手,妈妈的一番话到送笔者的一张画,这些事情的发生证明了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肯定有多么重要。笔者所做的只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体会刘同学的心情,体验她的情感寄托,给予她应有的尊重与温暖,就能换来她内心的感动,让她能换位思考到自己应认真学习,感谢老师。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收获了感动,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学生“他心想象”行为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研究结果反思

班际互访活动结束了,笔者的实验研究并没有结束。笔者知道“他心想象”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在组内、班内学习和活动质量的高低,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具体的影响,以后的数学教学中,笔者依然会重视对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

综上,“他心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关键。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是需要而且可以培育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对此实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反思还有待提升理论层面。

猜你喜欢
刘同学心想笔者
没发挥好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查酒驾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卡住君”
幸运绳
后悔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