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陈丽华
品德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然而部分教师重视空洞的说教,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导致“知”“行”脱节的现象产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内容,根据内容、学情优化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共同探学的伙伴,要让学于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活动的创设不仅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感受、体验,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以生活为起点,发掘生活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形成的资源,以活动引导学生探学,帮助他们在亲历活动中积累丰富的体验。教师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从而内化为道德行为,并指导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根据内容、学情选择恰当的教法,丰富教学活动,有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调查研究、交流汇报,以培养行为习惯为主的情境渲染、角色体验,教师要因情择法,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所选用的教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可以针对低年级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用颜色鲜艳、人物形象鲜明的学习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而在导入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渲染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游戏活动法。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加入适当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的精神。如在《我们的合作》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完成拍手游戏,“用你左手的一个手指拍击你右手的掌心,再用两个手指拍击掌心,再用三个……直至用五个手指一起拍。“大家发现五个手指一起拍击手掌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就会产生思考,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体验活动中,教师进行“比一比谁站的多”游戏活动,让各组派几名学生一起合作站在大小相同的报纸上,比一比哪一组站的人数多。学生通过游戏,感受到齐心协力的重要性。游戏内容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教材,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游戏活动。教师要加强游戏的组织性,按学生的能力合理搭配,以保证组间的公平竞赛,避免因能力悬殊太大而给学生造成心理影响。游戏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胆量。
二是讨论交流法。教师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思想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教材,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获得启发。如在《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课教学中,教者呈现两幅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快乐时,我们会与好朋友一起分享,你曾经和别人分享过快乐吗?分享过什么样的快乐?当你与别人分享快乐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情?能形容一下或者表演一下吗?”
三是情境渲染法。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营造教学情境,建立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教学的优势,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如在《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教学中,教师以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校园如一首动听的歌曲,有诸多不和谐地音符,小雅来到心理咨询室,听听她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呢?”(呈现被同学欺负的情景,小宇抢跳绳、抢文具、拧胳膊,同学拽辫子)引导学生说出哪些行为是欺负?遇到怎样的欺负?心情怎样?
四是角色扮演法。教师设定情境,引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开展想象、体验,增进对角色的理解,感受角色的情感,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得到认同。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小交警”活动,让学生学会指挥交通,能走上街头劝阻不文明行为,对路人宣讲文明出行的重要性。
教师要开展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完善品德学习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评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与活动表现;将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知识、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教学活动,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发展、道德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