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素材之跬步,至习作之千里
——刍议指导中段学生习作素材积累的方法

2018-02-25 13:37浙江江山市中山小学3241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31期
关键词:丝瓜习作作文

浙江江山市中山小学(324100)

三、四年级是习作的关键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习作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3—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感觉好奇的同时,又会感到恐惧和不安。那么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不安心理,让学生喜欢上写作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越接近思想和语言的源头越接近周围世界,他们的言语就越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和书本中积累习作的素材。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

一、注重生活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走进生活,通过仔细观察生活,我们就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作文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生活

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但为什么在许多学生的笔下却永远都只有干巴巴的几件事呢?究其原因是观察意识的缺乏。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生活。其实,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竞争激烈的校园运动会,可以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精彩纷呈的艺术节,可以展示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和美妙的童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积累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演讲比赛、游古诗王国等,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捕捉素材、认真思考,从而提高积累素材的能力。精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原始的习作素材。

2.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

这是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作文:

第一次学炒丝瓜

这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学炒菜。

星期天的早上,我马上就开工了。我先把丝瓜去皮,去好了皮,我切去丝瓜的两头,又把丝瓜分成3段,切成片状。接着我就往锅里倒了些油,等油热了,我就把丝瓜倒进了锅里,开始不停地翻炒起来,炒了一会儿,我叫妈妈给我加入盐和鸡精,我又翻炒了下,估计差不多了,就把丝瓜装进准备好的盘子里。

我请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品尝这劳动的果实。妈妈还表扬了我,今天我真高兴,我终于学会炒丝瓜了!

读了上面的文章,我们感觉就是在记流水账,我们看到的只是炒丝瓜的程序,语言毫无生气。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于是,我引导这位学生进行了一次炒菜的“回忆之旅”:当听到老师布置这样一道家庭作业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当第一次拿菜刀切丝瓜时,又是什么感觉?在炒菜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意外”,你的感觉是什么?当菜炒好后,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从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收获?在这样的“回忆之旅”中,学生终有所悟:原来作文是需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人、家中的事中去找到习作的素材。如:父母的家务劳动、兴趣爱好,自己的德育作业,在节日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这些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除此,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来积累素材。

语文教师还应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他们保持一颗童心,支持、鼓励孩子们的计划与行动,共同帮助孩子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

3.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万象

车水马龙的街道,人头攒动的商场、游人如织的公园……只要留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习作的素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认真观察社会,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啄木鸟找错别字”的行动,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到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参观,当一名小交警指挥交通……学生们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亲眼看见人间百态,亲耳聆听闹市声音,感受自然就会深刻,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

4.引领学生感悟自然神韵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学习之余引领学生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韵和灵气也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好方法。江山有如诗如画的江滨公园、巍峨耸立的江郎山、机关重重的戴笠秘宅、“文化飞地”廿八都……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找春天”、“江滨公园游”、“我是江山小公民”等活动,既能让学生细致观察自然美景,细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景由情发,情由景生,学生带着“出笼小鸟”般的愉悦心情,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便跃然纸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作教学给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感受最深刻,情感最丰富,兴趣最浓烈,最容易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表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攫取习作素材。有“生活”的活水才可能有“习作”的清渠!

二、注重阅读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光有源头活水,远远不够,那还仅仅是一种原生态的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只是素面朝天,必须略施“粉黛”,才能出彩。古人说“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粉黛”就是万汇,是诗书,是文化气息。因此,还要做好阅读积累。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用好3个本子来获取更丰富的习作素材。

1.用积累本积累优秀传统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在教小学儿童的时候,始终注意自己面前的一张“最重要词汇表”。这张表好像是一份特殊的“基本读写能力教学大纲”。我把2500个词分配如下:每个学习日平均学3个词。孩子们把它们抄在本子里并且记住。这项作业每天只占几分钟。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

从这段话中我受到了启发:我是不是也能把学生习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成语、谚语、古诗进行分类积累,通过反复呈现、反复复习的手段让学生积累一些习作素材呢?于是,我就让学生准备两本积累本,一本为积累A本,一本为积累B本。我的做法是开始时要求每天坚持积累4个成语(后来可以视学生情况适当增加),把当天要积累的成语先抄写在积累A本上,并请他们借助词典记住这个词语。第二天,再抽时间进行默写。每个星期又花一节晨读课对一周的积累进行复习。以后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适时“反刍”。时间一长,学生对这些曝光率挺高的成语、歇后语、古诗句等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慢慢地还能在自己的习作中用上几个。这时候,教师一加以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往往就悟出了习作原来是可以用成语、歇后语、古诗句加以点缀的道理了。有了前面鲜活的生活素材,有了积累本中优秀文化的点染,学生的习作往往能锦上添花,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2.用摘录本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要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素材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一个人的阅读背景宽阔了,他的习作视野也就开阔了。

3.用思维本记录阅读生活时的瞬间感触

我国古代有一个叫陶宗仪的作家,写了一部名叫《辍耕录》的书,长达30卷。最令人称奇的是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原来陶宗仪爱好写作,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晚年时,他一面做官,一面参加生产劳动。劳动之余随手摘取身边的树叶及时记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回家后,储存在一个口小肚大的瓦罐里。这样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把罐子一个个地打开,取出平时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加以修改整理,共抄录成30卷,这就是《辍耕录》。后人戏称这是用树叶写成的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积累习作素材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积累习作素材呢?当然不必像陶宗仪那样把材料记在树叶上。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方便携带的袖珍笔记本,美其名曰思维本。鼓励他们随时记,坚持记,把每天听到看到想到的有意思的东西记下来,把稍纵即逝的灵感记下来,经常翻看思维本,说不定就能为习作锦上添花。

三个本子记下的是零零碎碎的语言素材,三个本子记下的是零零星星的阅读感受,三个本子记下的是点点滴滴的心灵感悟,但只要长期坚持,有朝一日,学生也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总之,有了积累,作文才有可炊之米;有了积累,作文才会焕发神采。在习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学会积累,通过积累,让学生学会作文,获得作文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丝瓜习作作文
丝瓜
夏季佳蔬——丝瓜
狡猾的丝瓜
丝瓜娃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