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灵
(福建省龙岩谢洋小学)
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德才兼备”这个成语“以德为先”,同样告诉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性的最美。诚如康德所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小学德育的过程就是一项“育美”的工程。这项艰巨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始终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一直谱写着“以爱之心,播种美”“以书为媒,浇灌美”“以行为机,塑造美”这三部曲,一定能培育出最美的花朵。
“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用心去爱孩子,并不难得到孩子对我们的爱。但我所要追求的是让孩子懂得如何爱身边的人,并且得到身边人对他的爱。孩子是一张白纸,不同的环境会在这张白纸上涂下不同的色调,那么我应如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友爱、和谐的班级氛围呢?
“以身作则”是我的画笔,我用它在孩子们这一张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爱的世界”,并欣喜地看到他们自己手执“爱的画笔”,笨拙地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上添上美丽的图画。当孩子犯错误,又能诚心认错时,我用一颗宽容的心微笑着原谅他,孩子们明白了宽容的美;当孩子明亮的眼睛发现我板书的错误时,我感谢他们的指正,孩子们知道了知错就改是美;当孩子随地乱扔纸屑时,我俯身捡起了纸屑,同时拾起了孩子们爱护环境的美;当孩子甘愿失去第一名的桂冠,诚实地当着全班的面说:“老师,‘溘然长逝’的‘然’我少写了一点,你没发现,我应该再扣0.5分。”我给了她一个拥抱,并对着全体同学郑重地说:“小佳拿到的是满分——诚实的满分!”孩子们领会了诚实的美;当孩子调皮捣蛋时,课堂上我用会说话的眼睛告诉他们要约束自己,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而课间,我把食指竖起来放在嘴边,示意他们关注周围或在看书,或在休息的同学,他们瞬时静默,得到了我的肯定和同学的感激,孩子们品尝了为他人着想的美,爱他人的美……
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力量,方能把美德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间。
当孩子已经懂得爱,懂得“美”时,我还须不断地强化“美”在孩子心中的分量,使他们会不轻易学坏。我选择“以书为媒”,用富含营养的书籍来浇灌我已在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让它更有生命力,更根深蒂固。
我把午休时间变成了一段丰富多彩的阅读黄金时间。有时,我会拿着一本《美德故事》到班上,开始“讲故事”的节目,我轻轻地讲着,孩子们默默地听着,或者一个孩子绘声绘色地讲着,我和其他孩子静静地听着。而从之后孩子们纷纷表达的对故事的看法中,你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热爱“美”,赞赏“美”,批评“丑”的。有时,我和孩子们都坐在教室里,而你能听到的只是书页翻动时“刺啦”的声音,及笔尖在本子上跳舞的“沙沙”声,这是我们“遨游书海”的节目,你也能捕捉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喜怒哀乐。有时,我们举行“我眼中的美——读书交流会”,你会发现他们虽然说不上旁征博引,但也能有理有据地阐述他们眼中的美,也能发现身边的美,不吝言辞地赞扬同学的美,也能反观自身,肯定自己的美,指出自己的不足。
一贯以来,我让孩子每天晚上阅读文章,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批阅着一段段质朴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形成,“美”慢慢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姑且撷取孩子受书籍熏陶有感而发的几句话,如下:
“鲍叔牙不计较个人得失,善于识别人才,荐人让贤,甘居管仲之下。虽然是管仲帮齐恒公称霸诸侯的,但我最钦佩的还是鲍叔牙,没有鲍叔牙的美德,就不会有闻名天下的管仲。”——娇娇读《管鲍之交》有感
“说得容易做得难”,所以当学生对“美”的意识从朦胧到清晰时,只有再上升到行为层面,我们才能说孩子的“美”拔节而起,最终形成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一说,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言,都在告诉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行动”的契机,从而真正地塑造美。
一次“爱劳动周”,在我的暗示下,班干部看到学校的种植园地百草丛生,就带领我和全班同学开展了一次“拔草大行动”。太阳炽热的魔爪虽没有伸到我们身上,但没过多久,细密的汗珠还是渗满额头,孩子们却顾不得去擦拭,双手用力地拔着野草。无数人盛赞过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但此刻,望着一个个弯腰的背景,一双双粘满泥土的小手,我只知道这些孩子比野草更值得我赞赏,因为他们无形间塑造起了“爱劳动的美”。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是我心中最美的孩子!”于是,放学后,在教室,在办公室,在二楼走廊,在学生公用厕所,我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那是我心中一道道靓丽的美景。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孩子践行心中对“美”的向往,让孩子大量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直至形成生活习惯。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就可以说我们达到了“育美”的目的。
“育美”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葆有一颗“大爱之心”,正视并容忍儿童的弱点,允许孩子反复无常,允许孩子以龟速前进甚至停滞不前,然后借助书籍的力量,借助实践的力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孩子形成美德,成为太阳底下最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