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玲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学,福建 龙海)
生物是关于生命的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不了关系,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对世界和自身的正确认知,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了明显改良,从传统模式下的照本宣科渐渐转向新时期以培养能力、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素质型教学,这种教学理念的最终体现在于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指向。
创造的前提一定是自我与个性的深度挖掘,否则一切表面形式的创新都是另一种形式的模仿。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前一定要先尊重学生的自我彰显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在逐渐走向成年并且充满着彰显自我、凸显个性的欲望,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成为群体中更加突出的那一个,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来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面向高中生物学科的整体特点,对于生命机能运转的理解是主要研究方向,因此,教师可以在生命观念的角度上凸显学生的个性,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彰显自我。比如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这一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基因变异的理解,虽然这个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相对生涩,但他们通过在生活中看电影、读小说等渠道也能够获取一定的信息,建立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一举措的目的并不是指望学生能够一下子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而是帮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洞悉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态度和认识程度,进而窥见学生本身的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识,并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阐述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启发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与支持。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自主思考的习惯,他们在学习中呈现的诸多状态也就与个性需求建立了联系,比如某学生对生物进化部分的知识有一定抵触情绪,但却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部分较有好感,那么他将对两类知识的学习进行区别对待,厚此薄彼,这种情况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在考试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旦发现此现象,一定会劝诫学生均衡发展,不要在学习中有所倾向,应当着重研习弱势领域,保证生物学习的整体进步。但笔者的看法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转换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优势领域尽情投入精力,不仅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做到驾轻就熟,同时在学习方法与做题技巧上进行开创,建立一套成熟的学习体系,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与方法进行分享,基本代替教师的角色向其他同学进行传授,实现自身的学习价值。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生物学习的个性需求上得到了满足,同时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钻研生物的意愿,进而通过这种热情和积极性来带动其在其他领域上的学习,以主动的方式实现学科内容学习的均衡发展,相较于硬性规劝而言,更有实用价值。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完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态度的失控,也就是要及时注意学生因为想要急于表现自我而呈现出的急功近利、只重表面的学习心态并及时遏止,保证整体教学环境在规范、理性的状态下进一步优化。
在既往的教学经验与思维习惯中,教师和学生基本上只反思自己在教学、学习中的情况,很少针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反思,这实际上是带有一定应试色彩的现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真正做到学为己用,开拓创新,必须具备反思教学内容的勇气、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引导、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也可以针对某道习题,提出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解题思路,反思教材和教师的讲授。这个过程看似顺理成章,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反思教学内容的能力,大多数人还是习惯遵循课本、教师的指导来进行学习,这种思维模式的固化是创新思维的首要障碍。
其次,愿意反思的学生未必能做到理性反思,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是出于感受式的思考来进行反思,单纯以提意见为目的,不见得具备可用价值。
因此,教师应当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认识到创新思维的诞生只能以少数人为先河,在一个班级里,应该只有一小部分具备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潜力,因而教师应当着重在这些学生身上下功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就要忽视其他学生。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为我国的教育整体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