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萍
(作者单位:资阳市安岳县石鼓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应急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过程中,应急广播的快捷和“超时空”更是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村村响广播系统”是农村应急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紧急情况下,向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民群众及时传递躲灾避险信号,能够发挥防灾避险的作用,是其他通讯方式无法替代的。根据国家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建设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农村广播势在必行。建设应急智能寻址广播系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广播系统方案仅能做到寻址广播,达不到应急的高标准要求,智能化程度也不够。作为以应急预警为主要目的的广播系统需满足和达到以下目的,即建设城、乡防汛抗灾安全紧急指挥平台、发布重大灾害和事故预警信息;转播中央、市、县三级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发布乡镇、村新闻信息;召开县到乡、县到村、乡到村三级广播会议;开展农村党建、医疗新平台,建设和谐社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播放农民喜闻乐见的事;建立快速养殖、种植等科技信息传输新渠道;普及农科知识;建立永久的文化、科技、教育三下乡新平台。
第一,如何实现低成本可靠应急。目前,广播的实现技术方式通常有FM调、DAB音频和IP三种实现方式;而我县采用的是DTMB(地面数字电视系统)、音频传输模式和无线调频相结合的方式,无可否认,根据我县实际,县至乡(镇)至村采用DTMB(地面数字电视系统)、而村至社采用FM调频是最成熟、最可行、最可靠的方式之一。要确保建设的广播系统能达到应急预警的要求,首先要在广播信源和传输路径上作好充分预留备份。发生自然灾害的同时往往广播线路也会同时中断。那么,该如何低成本建设有效的应急广播系统?应急广播方案可以以“广播+电视”DTMB(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传输为主、“无线调频覆盖”为辅,并通过电话通信系统(移动、联通、电信)实现固定和无线通信接入,实现三种信源应急传输模式,即支持FM调频与DTMB共系统传输、FM无线和电话三种网络备份应急,确保万无一失。通过核心智能调制解调器支持多个接口,内置8路音源自动矩阵切换。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系统可通过上述三种网络信源方式、五种网络渠道,将广播信号通过不同渠道传给终端。构建预警广播系统可靠应对突发事件。
第二,基于INTERNET的VPN模式。利用INTERNET互联网构建VPN专网,实现联网管理控制。网管应采用标准接口,支持与监控系统联网,实现应急喊话多种播出模式的重要性应支持广播、组播、群播、单播等多种播出模式。广播:全网广播、全网应急播出。组播:按行政划分或网络划分的镇、村进行组播。群播: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个性化播出,可划分多个群组,例如:党员群、留守儿童群、公路群、高山森林群等,以群相关的属性群播相关的内容。召开党员干部广播会议、召开县到乡、县到村、乡到村三级广播会议,发布相关政策法规等。单播:利用备份频点实现应急单播,接收终端可以选择具备GSM(移动手机网)模块,实现电话系统单播。系统如要支持广播、组播、群播、单播等多种播出模式;系统需要规划多个广播频点,我们建议系统调频调制器最多可同时输出4个频点,分别用于主频广播、备频组播、应急单播等,同时系统还可以选择88~108 MHz的“隐藏频率”作为特殊应用,普通的接收终端无法收到这个频率。处理突发事件,全面应对应急需要。
第三,可靠性保障措施和应急供电系统为达到应急广播的高标准要求,除具备三种网络传输信源备份、三种联网控制管理模式外,系统应充分考虑镇村的应用环境和终端的工作环境,同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设备工作、防雷和系统供电等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保证措施。通常采用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一是机房调制、解调、编码设备一体机设计,尽可能减少外部连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二是机房设备采用双电源设计,自愈备份,负载均衡,并可选择-48 V直流供电模块。三是野外设备加强防雷。在端口加装优良的放电管,同时组合高通滤波器设计,达到阻断雷电电磁辐射进入信号回路。在电源回路里面选择抗浪涌1 kV以上的抗浪涌电源方案,组合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和输入电磁滤波电路,可以达到多级的防雷击浪涌效果。四是机房和线路设备再增加专用的防雷器件。五是终端支持直流供电。终端具备直流接口,支持驳接太阳能自动控制电源系统,并可选择内置电池终端,满足停电情况下的应急播出。
第四,关于广播系统的防地址码重号广播系统终端接收设备广泛应用于偏远农村,设备的新装和多次维修都会面临受控地址码的问题。如何防地址码重号、漏号对于广播的可靠性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在线写地址码和现场编地址这种方式都容易出现漏号或重号,造成管理混乱。既要安全可靠,又要维修更换方便,适合偏远农村的应用需求。同时,还要满足设备的应用环境,确保性能可靠。因此,方案推荐采用地址码卡的方式实现寻址地址管理。由前端统一编写分配地址码。先安装设备,再前端登记,后配发地址码卡,这样既完善了管理,又方便应用与维护。
第五,现代应急智能寻址广播系统架构应急智能寻址广播系统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编码播控技术,以“广播+电视”DTMB共系统传输为主、“无线调频覆盖”为辅,并通过电话通信系统(移动、联通、电信)实现固定和无线通信接入,实现三种信源应急传输模式。系统规划为三级结构,可以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村三级点对点寻址可控播出,可满足实现三级可控、两级插播、上级优先、应急优先的功能体现。智能应急寻址广播系统利用调频信道,采用数字编码、防盗播数字编码加扰技术,实现声音和图文广播。可完成基层政务信息发布、转播各级人民广播电视台节目和自办节目的文化宣传平台、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平台。
新形势下的“村村响”广播系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寻址广播,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条件和智能化管理控制技术,满足当前广播系统必须具备的“应急”和“智能”两个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广播的优势实现娱乐、政策发布和灾备预警应急的主要职能。同时,建设过程中要确保系统安全可靠、便于维护,做到“村村响、长期响”,使广播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