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芳
(郑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振兴乡村的重大决策,表明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在实施乡村振兴计划过程中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积极助推作用。近年来,河南省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得到完善和解决。2017年,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分赴豫南信阳、豫东商丘、豫西三门峡和豫北焦作4市8县的60多个乡村,对当下河南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
虽然近些年来河南省各地政府都认识到了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采取了一些举措推动农村文化尤其是音乐文化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令人满意,而是给人以随意之感,缺乏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农村音乐文化是农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以焦作市修武县为例,修武县有修武豫剧团等国有专业剧团、蓝封村怀梆剧团等个人剧团、洛阳市栾川县靠山簧剧团等外来剧团,以及多个村镇的业余剧团,都曾组织过下乡演出活动,但是基层村镇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与之对接,演出时间、演出内容等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如何组织和鼓励农民朋友参与文化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负责机构,缺乏组织者。再加上农民在农忙时节没空、平时外出打零工等原因,导致农村音乐文化的活动也难以组织。
从我们调查的几个地区来看,河南农村音乐文化活动从人员到组织都处于松散无序状态。以豫东商丘市为例,该市共有农村业余演出团队304个,其中能够正常演出的有115个。这些演出团队大致可以划分为经营型、副业型和自娱自乐型三种类型。虽然从数量上看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大部分剧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如历史悠久的虞城县唢呐艺术团,由于上级拨款少,自筹经费能力有限,演出费又十分低廉,已经经历了多次解散与重建,再加上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艺术团的业务水平也大不如从前。
农村音乐文化的建设必须以音乐专业人才作为基础,然而当下的农村音乐文化人才十分匮乏。首先是民间音乐后继乏人。广大农村地区是民间本土音乐的母体,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厚的本土音乐财富,堪称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1]。进入当下,由于种种原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民间艺人为了生计已经转行,民间音乐团体也纷纷解散,即使有少数坚守者,也在资金、物质待遇等方面面临重重困境。据1980年9月统计,商丘市柘城县,全县能唱百余首民歌的民歌手就有400多人,但是到现今已经寥寥无几。其次是当代音乐难以普及。在传统音乐后继乏人的同时,当代音乐的普及也同样困难重重,尽管政府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过文化下乡等活动,一些地方也建立起了一些群众音乐文化团体,但由于没有专职、专业的人员进行协调和指导,所以无法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活动开展举步维艰。再次是农村音乐教育基础薄弱。受到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影响,农村条件差、待遇低很难吸引并留住音乐人才,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开设课时很少也很随意。如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36所中小学中,有14所学校都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仅教唱一些简单的流行歌曲。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以丰富的作品为基础的,这一点对于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来说也不例外,但农村音乐创作匮乏。首先是民间音乐的传承困境。由于收益少、待遇差、地位低等原因,民间艺人流失严重而且趋于老龄化,后继无人,使本土音乐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本土民间音乐是一种土生土长的音乐,与本地区人们的审美观最为契合,也最具有特色,而一旦失传,就很难寻觅。其次是当代音乐作品的匮乏。中国农村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声乐、器乐作品。但是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的优秀作品却是少之又少。以信阳市为例,现今农村地区流传的仍然是传统的《游春》《金唢呐一吹声声高》《茶妹子》等传统民歌,具有时代感和地方色彩的新民歌寥寥无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创作其他类型的作品相比,农村题材的音乐创作很难给创作者带来丰厚的收益,也难以让创作者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即便是一些有责任感的创作者写出一些作品后,也难以得到及时的传播和认可。
首先是明确管理职能。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合各级文化部门职能,将各县区教体局、文化旅游局、文广新局以及乡镇文化站等涉及农村、农民文化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整合统一,并明确职能职责,制定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应包含民间音乐文化传人的抢救保护和发掘、专业音乐人才的扶持与培养、音乐演出的经费保障、演出场地的建设与维护、基层管理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人的配备等,使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一个明确的领导主体。
其次是要搭建起农村音乐活动平台。政府要将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视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将其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农村文化发展情况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之一,以此来凸显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搭建起一个农村文化活动的平台,具体来说,应该以村为单元,先是完善场地和设施建设,然后充分发挥音乐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并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农民朋友走进音乐,喜欢音乐[2]。
再次是建立工作督导机制。建立起农村文化专业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并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之后,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和专家对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并予以奖惩。
进入21世纪后,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并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河南农村音乐文化发展也可以探索走产业化发展模式。
首先是确立发展方向。要在对民间音乐文化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运作。如宝丰县的马街书会,被誉为是全国说唱艺人的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会有上千名说唱艺人云集于此地,举办拜师祭祖的仪式,并展开长时间、大规模的演出,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如信阳的采茶山歌,茶乡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上几句采茶山歌,每年的采茶时节,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不仅品尝到了清香淳厚的信阳毛尖,而且还能听到婉转悠扬的山歌,进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这些都是当地最具有特色的音乐文化项目,并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3]。
其次是融入产业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音乐文化尚不具备独立的发展能力,在有效传播、获得认可和收益等方面的难度较大,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比如,与旅游业的融合,信阳市南湾风景区的尝试较为成功,2011年信阳市提出将AAAA级景点南湾湖打造成为“水域文化的心灵家园”,特意将“山茶民歌,人文符号彰显情怀”作为其宣传口号之一。采茶时节,茶岛上飘来悠扬深情的信阳民歌,力图通过原生态演绎,再现民间优秀传统文化[4]。从2012年开始,信阳市旅游管理部门又增加了采茶歌舞表演这一环节,游客不仅可以采茶、品茶,而且可以欣赏和学唱采茶歌。看似一个小项目的融入,但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却是多方面的。既丰富了当地旅游的内容,又给茶农带来了额外的收益,还为山歌找到了新的传播渠道。除了旅游业之外,其他如传统手工业展演、山水实景演出等,都可以和农村音乐文化以各种形式结合起来并加以宣传推广。
再次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地政府要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对当地音乐文化予以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并将重点放在艺术特色的表现上。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推动农村音乐文化产业扎实前进。
河南省在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理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重视并扶持民间艺人。民间艺人就是民间音乐唯一的代言人,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对一些传承遇到极大困难甚至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各级政府应该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给予民间艺人相应的物质上的支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音乐的研究、表演和传播中去。帮助民间艺人培养传承人,不断壮大民间音乐队伍。
其次是建立专业指导队伍。虽然地方文化部门有一些专业的群众音乐活动指导人员,但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现实需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此需要政府加强农村音乐人才队伍建设,定期深入农村开展演出、培训活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帮助一些农村音乐爱好者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农村音乐活动的生力军。
再次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积极作用。在高等教育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河南省几乎每一个地市都有一所或多所高等院校,而大部分高校都设有音乐院系,它们是推动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高校音乐院系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在课程设置、艺术实践等多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对农村音乐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帮助。第一是培养专业人才。鼓励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或者直接担任农村音乐教师,或者对现有的农村音乐教师进行培训等,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村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第二是定期举办农村音乐骨干培训班。定期对农村音乐爱好者进行培训,如简单的识谱、合唱的组织和编排、常见乐器演奏等,必要的时候还要前往农村地区进行现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第三是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艺术实践也是整个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演出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而且能够丰富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5]。
如果说广大农村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那么农村题材音乐创作则是其重要的方面。在大力提倡发展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今天,应该以丰富的农村题材音乐创作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
首先是对民间音乐的继承。对于民间音乐要从“抢、梳、研、创”四个方面入手。“抢”就是抢救,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项调研,对现有民间音乐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抢救,并做好记录、保存工作,避免其消亡。“梳”就是梳理,是指在系统抢救的基础上,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比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纳、按照类型不同进行区分等。“研”就是研究,要对民间音乐进行历史、文化、风格、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其艺术特色,为今后的宣传推广打好基础。“创”则是创作,民间音乐不但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前人的创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历史,而我们的创作对于后人来说也是一种历史。所以要在全面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出全新的民间音乐,这才是对其最好的继承。
其次是创作更多高质量的农村题材音乐作品。一是创作者要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将创作农村题材音乐作品视为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作为、有成就的创作者,一定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中的,特别是农村这片广袤的沃土,更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要多一份责任,少一份名利,深入农村地区,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关心他们的安危冷暖,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佳作。同时也要做到“量体裁衣”,防止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二是各地文化宣传部门要对农村题材音乐创作予以多方面的鼓励和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一些优秀作品能够得到及时的推广,另一方面也要在各种演出、评比中适当向农村题材音乐作品倾斜,要让创作者看到农村题材音乐作品创作是大有可为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河南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作为农村文化重要表征的音乐文化,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和音乐工作者以更高的站位来认识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健康、高尚的音乐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使三农事业在音乐文化的推动下朝着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乐见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皇甫华.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09(10):201-202.
[2] 张亚玲,王 丽.音乐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策略[J].大众文艺,2013(12):17-18.
[3] 何 新.当代语境下中国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1-152.
[4] 李晓城.简论信阳民歌的生成环境及传承保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6):103-106.
[5] 沈炳毅.高校音乐教育助力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以皖西学院音乐教育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