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珊链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锡场镇大观楼初级中学)
在当前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背景下,德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而中学的美术教育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而言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处处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蕴含着人生哲理与待人处事的智慧,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范畴。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将教授学生必备的美术知识、提升中学生的美术素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还要充分思考如何将德育有效地渗透进中学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德育知识,帮助学生通过初中美术课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下面,笔者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将德育更好地渗透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广大美术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充满兴趣,才能充分激发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是美术教师将抽象且复杂的德育知识转变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带领学生一同分析这一生活现象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而,这就需要中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观察中学生对于哪些问题、哪些知识感兴趣,寻找一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物,为学生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将德育更好地渗透进美术课堂中。
比如,在对《艰苦岁月》这幅美术作品进行教学与欣赏时,美术教师需要提前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充分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然后搜集与红军相关的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向同学们讲述前人如何为了中国的和平建设抛头颅、洒热血,人民英雄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站起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走出来并用鲜血铺就新中国建设之路的故事,让学生真正理解“英雄”这个词语的真实含义,让学生懂得爱国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将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真正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也让学生明白面对困难不要轻易屈服,要用一种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去克服困难,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美术教师向中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才能学习到什么样的内容,中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是完全被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初中美术教师将德育知识更好地渗透进美术课堂中,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德育,也会对美术教学和德育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将中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思考初中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需要获得什么样的德育知识,会对什么样的德育内容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准备教学方案,制订教学计划。
比如,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所画的内容不同,德育渗透的方式也不同。在教学“水墨画”时,美术教师可以以现实中的自然风景为素材,让学生外出欣赏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象,并将其记录下来,运用水墨形象描绘所看到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意识,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素描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家乡为主题,进行素描创作,让学生在素描中体会到家乡的无限魅力,培养学生的家乡之情、故土之情,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从小生活的家园。
让学生充分了解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仅仅凭借中学美术课堂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中学美术教师要合理运用学生的课外实践时间,开展美术课外活动,将德育渗透到美术课外活动中。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美术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一些德育资源,并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等组织多样化的美术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
比如,初中美术教材中工艺课的内容多,但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所有工艺内容的教学,这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工艺活动比赛,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闲置资源,合作创作出艺术作品。一方面让学生变废为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外活动中更好地吸收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而言之,德育是当今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如何有效地将德育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发挥德育的最大价值,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时刻践行着德育观,就需要广大中学美术教师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并为之做出持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亢海涛.谈德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0.
[2]巩向前.德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