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考察

2018-02-25 07:32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朱春燕
学苑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塑料袋高中化学化学

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 朱春燕

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是西方的舶来品,看似与传统文化没有关联。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实现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目的,本文中展开详细描述。

一、化学课堂融合传统历史

通常提到化学,高中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西方各类实验,但其实我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化学家。教师通过讲解化学史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进而努力学习提高自身化学水平。让学生明白中国也有化学萌芽,现代社会大部分发明创造都建立在古代我国发明创造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好传承与创新。

如,在我国商代已经开始利用化学制陶、冶铜与制造,生产出很多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器具;汉朝利用水法炼铜的方式提取铜,还在国内推广使用纸。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对古代发明创造有一个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心情。化学教材中也有一些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通过小故事、图片的方式给学生进行介绍。同时简单为学生介绍相关事物发生的过程,对科学家事迹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高中化学教材上有很多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这符合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与思想。数千年时间下来,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深入人心,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无为而治”等,这些都强调人与自身和谐共存,不能为了满足自己而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环境问题讲给学生,树立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充分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现实生活中实现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破坏环境的图片或视频播放出来,将环境受到破坏的情境展现出来,如水污染、土地沙化、臭氧层空洞等。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给出一些利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尽量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等。或是组织学生讨论化工厂选址问题,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的方式,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理念,完成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教学过程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化学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简单认为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高考,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讲解化学实验原理、公式即可,确保学生可以获得好成绩,很少主动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情况并不利于高中化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努力提高自身化学素养,多浏览、研读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筛选出资料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的资源,在课堂上将这部分知识渗透给学生,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一些成语故事或图片等方式,实现化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如,“含硫化合物”知识点讲解时,课前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切实了解我国古代应用,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通过这类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钻研,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化学实践活动

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也是环境保护的最初说法,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教学。

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主题,结合化学教学中的“有机分解、合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及周围人每天使用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算出每个同学一天的平均消耗量,再乘以学校师生总人数,算出全校师生一天的总消耗量。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得知,塑料作为一种极难分解的有机合成物,依靠自然分解需要花费极长的时间,如果将其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我们每天会消耗大量的塑料袋,这样一天积累的塑料袋数量已经惊人,日积月累,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将调查结果与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贯通,深刻认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开始抵制使用制塑料袋,用可分解的合成物或纸袋进行代替,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尽可能减少白色污染。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元素的输入,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品德双丰收的教学目的。

总之,高中化学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在课堂上渗透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猜你喜欢
塑料袋高中化学化学
我是一个塑料袋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