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艳,马天远
(1.吉林省扶余市第二实验学校,吉林 扶余;2.吉林省扶余市第四中学,吉林 扶余)
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谁也不会否认这些年的改革,对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都程度不同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中学的课堂教学,应该说变化最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其变化都是日新月异的,特别是目前,一些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又提出了一个更响亮的口号,或者叫做教学理念,呼吁人们要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我举双手赞成这种提法。我觉得,所谓的“高效课堂”,其实就是让人们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学好无限的文化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当你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的内心对所要做的这件事持肯定的态度并且从心底里喜欢它,那么,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你就会对这件事非常热心,会乐此不疲地去进行探究,去钻研,去寻幽探秘,直到完全解决,你不会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困难感到劳累,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因此,作为教者,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运用一切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极大兴趣,比如说,我们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时候,就可以在教学伊始设计这样的简单导语,“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这就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学生的联想思维一下子就激活了,大脑会快速转动,搜寻有用的知识储备,会举出很多符合答案的内容,诸如“爱迪生;陈景润;囊萤夜读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结识一位这样的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板书课题:送东阳马生序)文章中的主人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到底是怎样克服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成为明代著名的大学士的呢?学生一定会渴望找到答案。
谁都不会否认,要想成功做好一件事情,光在主观上有想做好的渴望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客观环境作支撑,学习也是如此。试想,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者总是板着一副严肃而又古板的面孔,没有一点笑容;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神经一直都是紧绷着,那学生的思维会积极吗?学习的效果会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宽松、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快乐的环境里毫无顾虑地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相信其学习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甚至有超出预设的“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良好效果闪现。
叶圣陶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境界呢?很显然,必须让学生通过课内知识的学习,把知识转化为课外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类的问题甚至相近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独立地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的“教”就达到了“不需要教”了。可以说,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宽松,师生共享教与学的快乐,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着力追求的理想课堂、幸福课堂。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者切不要一切教学任务都包办代替学生完成,而要时不时地退到后台,让学生走到前台自己总结,自我肯定否定。特别是涉及总结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写作技巧,总结归纳数学定理、定义等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一些涉及动手操作的知识及涉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他们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究,去总结,要相信他们,要信任他们,要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千万不要事必躬亲。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他们才能知道这些方法、定理是怎样得出来的,应该怎样运用,在运用方法、定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可以说,若教学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就基本上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教诲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了。那时,我们课堂教学的春天就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