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作为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现如今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一片片红纸带着浓郁的乡俗乡情,带着北方妇女在炕头窗下的情思,带着庄稼人的希望、向往和内心世界,飞向城市、乡间的每一个角落。于是,那张红纸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了,仿佛是一只只灵动的女性的手,抚摩着观赏者的心。
说起宁夏的海原县兴仁镇,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那片好像被人遗忘的土地孤寂地蛰伏在黄土高原上,任凭风吹雨打日月照耀。然而,万物就是这么生长着,风雨日月又是无私的,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总会生长出人的真情,像大地上的氤氲苒苒蒸腾。伏兆娥就好像是那片氤氲中一丝袅袅的光彩,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些养目的滋润。
伏兆娥出生于农村,母亲是村里的剪纸、刺绣、裁缝高手,在母亲的熏陶之下,伏兆娥自幼喜爱剪纸、刺绣、裁缝。5岁时,她就展露出剪纸的天分;10多岁时,就会裁衣绣花,成为村里心灵手巧的姑娘。村里谁家结婚,都要找伏兆娥剪喜庆的洞房窗花和礼品花。过去,普通老百姓家的窗户都是用纸糊上去的,雪白的窗纸贴上鲜红精美的窗花,顿时满屋生辉,洋溢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儿时的伏兆娥曾怀揣着一把小剪刀,领着妹妹去邻村主动上门剪窗花来换取年货物资以贴补家用,剪纸一直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结婚后,伏兆娥在农村开过5年饭馆,1983年她以自己开小饭馆的经历创作了剪纸《饭馆春风》发表在《宁夏日报》上,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独立创作剪纸作品,在各种比赛展览中获奖,她的剪纸技艺很快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被应邀为《女人这一辈子》《黄河绝恋》等多部优秀影视剧献艺,获得电影美工设计奖。
1997年是伏兆娥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应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创始人张贤亮的邀请入驻影城,成立了“伏兆娥剪纸工作室”,在这里她的艺术天分得到更大的发挥,20多年来可谓是把剪纸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在此后的岁月磨砺中,伏兆娥剪纸风格自成一派,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作新品,精湛的技艺被国内外文化艺术界人士誉为“西北第一剪”。
“来,看一看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大家现场剪人物肖像了,几分钟就能剪好……”每当有游客走进工作室,伏兆娥就这样声音洪亮、大大方方地吆喝起来,大庭广众中“出售”自己的剪纸作品。
为中外游客现场剪肖像是伏兆娥的獨家绝技,目前已累计剪出肖像作品超过10万个。凭借一把小小的剪刀。伏兆娥剪出了美好新生活,走向了国际大舞台,名利双收。“我一直以来都是技艺和效益两手抓,靠着剪纸我把我的孩子都送出了国。”采访中伏兆娥自豪地告诉记者。
虽然来了影视城这么多年,但伏兆娥觉得时间特别短暂,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如同一个画家,伏兆娥是用剪刀代替画笔,看似她的剪纸风格大同小异,但永远有剪不完的内容。“我的作品北方文化风格突出,黄河文化的味比较浓厚。剪纸是心、眼、手三者合一,看着场面就可以剪出来,纯属原创。各种人物、动物、事件场景,只要我能想到,只要你能提供,我就能剪出来。我剪的人物肖像画,面对面立等可取,大家都很满意,说剪得很传神。”伏兆娥说。
如今耳顺之年的伏兆娥谈起自己日后的人生规划,她说自己有一点贪,家庭和事业她都要,总的方向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2008年就和二女儿李剑成立了企业,做文化艺术品。公司将剪纸作品包装成礼品,比如宁夏枸杞、旗袍、瓷器、雨伞等剪纸包装。伏兆娥说她作为一个总设计师,需要量体裁衣,给出别人想要的设计,同时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多听大家的意见,让艺术精益求精。
除了培养女儿李剑传承自己的剪纸技艺,伏兆娥还为剪纸爱好者开班培训剪纸,让妇女用自己的手艺为家庭增加收入,让生活更加富足,通过这种方式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她与自治区妇联合作成立了“宁夏妇女手工制品协会”,先后开办30多期手工制品培训班,1 000余名妇女因此受益,公司也培养出了稳定的剪纸队伍。目前拥有联盟艺术家3名,专业技术人员50多名,签约妇女手工制作者200多人,实现了非遗剪纸作品的产业化发展,让“伏兆娥剪纸”和“回乡剪纸”两个剪纸品牌更加名扬海内外。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是伏兆娥常常教导女儿和学员的话,自己也在以身作则践行着。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宁夏首批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伏兆娥的作品有着浓郁的西北风情和民族特色,在长期的生活和创作实践中,用一把灵巧的剪刀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的故事传说,抒发自己的所爱所恨,歌唱美好的新生活,为民间艺术长廊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深受国内外剪纸爱好者的喜爱,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张贤亮这样评价伏兆娥:“她是从一个偏僻的山沟沟里飞出的凤凰。”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享誉中外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与伏兆娥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密不可分。
1999年,伏兆娥的剪纸事业刚刚起步,生活还不宽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学习剪纸,也为了实现自己从流浪艺人向艺术家身份的过渡,自己筹钱出版了《伏兆娥剪纸集》和《怎样学剪纸》等书,书一出版,收到了很多剪纸爱好者的追捧。
剪纸有剪纸的语言,伏兆娥把它归纳为几个词:“万剪不断、意到形似、阴阳处理、疏密均匀、继承传统、贵在创新。”剪纸最大的特性是对称性、民俗性和象征性,它还有月牙纹、锯齿纹、贯钱纹、回子纹等特有的符号。民间剪纸的表现语言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托物寄情,借用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殷切期望。
伏兆娥说,用剪刀和纸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这种精神享受是一个民族热爱大千世界的表现。我国的民间剪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像各民族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而又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特点来表现人们的生活,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剪纸艺术的喜爱。
这些年,伏兆娥用废了几百把剪刀,剪过的红纸能拉满一汽车,大小各类作品累计百万件。她的剪纸没有局限,内容涉猎广泛,名著中的人物、生活中的事物原型、特色景区等都可以是灵感源泉及创作内容。其创作的四大名著系列中的部分人物被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印制为火花集发往世界各地。伏兆娥不仅作为宁夏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世博会,还多次随宁夏政府代表团赴日本、香港特区进行文化交流,她的剪纸技艺逐渐开始在国内外传播。
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伏兆娥的作品主题、立意方面站上了更高的台阶。她创作了多部反映和谐社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优秀作品。其中《回汉人民奔小康》被中国博物馆永久收藏,《回族风情民俗长卷》获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剪纸艺术展特别奖,《西夏风光》在中国剪纸艺术大展中荣获金奖,多家媒体对伏兆娥进行了专题报道。
伏兆娥,女,宁夏海原人,1960年出生,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华巧女”“中国十佳艺人”等终身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