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落地理文化视角看廊桥景观的形成

2018-02-24 05:07苗葳
大观 2018年12期
关键词:廊桥景观

苗葳

摘 要:木拱廊桥是闽东北村落特有的文化景观,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章以闽东北寿宁县的木拱廊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廊桥聚落形态形成的影响,观察廊桥独特的景观文化。

关键词:聚落地理;廊桥;景观

“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和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结果,具有丰富的形式。聚落是一种逐渐形成的文化景观,它既反映环境的特征,也表现人类文化的差异。闽东北的廊桥多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等组成村落聚落的自然生态空间,同时成为村落乡民共同经营、塑造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空间。

“寿宁之山,崔巍嵂峻极于天;而其川也,奔腾澎湃趋于海,此固非常之山川也。”这是明代嘉靖五年寿宁知县钱亮对寿宁地势的描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寿宁众多廊桥、古道、路亭、关隘等历史遗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木拱廊桥118座,主要分布在闽浙两省边界,其中闽东北地区55座。以寿宁县一地来说,境内尚存木拱廊桥有19座。廊桥多修建在两山的溪流峡谷之间,当人地认为廊桥能接山川灵气,锁山水流失,图纳福吉利,因而,廊桥既是连接两岸的桥梁,也是聚落中的乡民们社交、娱乐、祭祀的场所。

本文将以闽东北寿宁境内的木拱廊桥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相关的自然环境背景及其人文形态与变迁,观察由此形成的廊桥文化景观,从中发现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廊桥周围聚落形态的影响。

一、闽东北廊桥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闽东北廊桥分布地带也是当地聚落的主要分布区域。聚落与河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河流为聚落中的人们提供生活生产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还为人们提供了舟船之便。寿宁位居闽浙两省交界,地处鹫峰山脉北端,洞宫山脉东麓,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阶梯状下降倾斜,这样的地势极易形成河流或者溪流。鹫峰山作为地理分界线,东侧为丘陵,西侧为高山,寿宁处在其中的丘陵到高山的一线,西北部为中高山地,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东南部为中低山地,海拔400米~800米。因为地势崎岖,山脉纵横,交通条件很不便利,再加上峡谷险峻,河流落差大,水位高低相差悬殊,水流湍急,不合适行船,筑桥就成为維系当地人地域交往、聚落生活的重要纽带。闽东北的廊桥大部分都分布在鹫峰山地区的流域之上。从寿宁县境内现存的19座贯木拱廊桥流域的分布情况来看后溪流域上有杨梅州桥等5座,犀溪流域上有福寿桥等2座,蟾溪流域上有登云桥等6座,长溪流域上莺峰桥等6座。

寿宁县地理坐标为北纬27°11′—27°41′,东经119°14′—119°44′,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1℃,年降水量2472毫米,水草丰茂,山高林深,加上当地多山、深谷,这样的地理地貌导致了行路难。古云:闽道更比蜀道难。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也说到“余每赴府,预先行牌传谕,令诛茅辟径。”可见出行之艰难,为此,修桥铺路成为人们世代的功业。多雨潮湿的气候,使得建桥时设计的工匠们就在桥上加盖廊屋、侧板以保护桥身,也更加方便行走和休憩。就这样,历经多代,先民们经过艰辛的探索、实践,创造了典型的山地人居建筑——廊桥。廊桥的出现是和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

二、闽东北廊桥人文历史变迁

鹫峰山东西两侧地区开发的过程就是以平原向山地逐渐展开的过程。鹫峰山地区开发大约始于宋代,元明清时期逐渐盛行。廊桥的建桥时间也是从宋开始,盛于明清,并沿着河岸逐渐形成聚落,这种巧合很大程度也还是由于山区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社会所决定的。寿宁县的建县时间是明景泰六年(1455年),也是鹫峰山东西侧经济已经相互融合的时间。我们从当地的县志和地方志中也发现,这个时间也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寿宁物产以山货为主,如菌菇、竹笋、茶叶、板栗、油茶、山苍籽、毛竹等土特产品,但是因为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货物较少往外运输。与此相邻的温州、泰顺则交通相对便利。于是,明中叶以来,闽浙省际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浙江移民来闽北开炉采矿,租山种菇,闽北也有移民“往浙种麻”,或者进行货物的贩运等,移民互动,促进了两地山区商品经济生产的发展,闽东北经济在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前期的300余年间迅速发展。

移民的往来迁徙也将各自地区的习俗文化带往各地,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化因素相互作用,奠定了山区地域文化空间的交融性与过渡性。比如,马仙信仰原本分布于浙江丽水地区,明代中后期在闽北地区流传,并与来自闽江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相互融合,形成了广泛的女神信仰。这些都体现在廊桥供奉的神中,闽东北廊桥供奉的对象主要有观音,也有临水夫人,寿宁县西浦廊桥桥头有一座“女神庙”,其中就供奉了各地女神,也可以一证。

寿宁县境内的木拱廊桥按建桥时间来看,现存最古老的廊桥是县城内蟾溪上的升平桥, 始建于明天顺六年(1457年),其他主要集中在清时期,其中清乾隆年间建的有3座,嘉庆年间建的有3座,道光年间建的有5座,同治年间建的1座。廊桥年代序列齐全,犹如历史长卷,廊桥以其特有的建筑语言,体现出不同时期廊桥形态的变迁。

三、独具特色的廊桥聚落形态

廊桥,即是建有屋廊的桥,寿宁称“厝桥”。根据《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桥梁工程》:“廊桥是在桥面上以立柱构顶,桥面形成长廊或走道的桥梁。多修建在雨水丰沛地区的木梁桥上,既可供行人休息避雨,又能防止雨水直接渗人木梁导致桥面过早腐烂。在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存数座。” 木拱廊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作为村落公共建筑,还多成为当地百姓交流、联欢、集会的中心,以及风水景观的功能。廊桥数百年来历经风雨,承载积淀着当地聚落村民的历史记忆,人们也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融进其中,形塑着廊桥景观文化。

(一)巧妙的结构形态

廊桥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寿宁的木拱廊桥属于贯木拱廊桥,它是以传统的榫卯技术构架起来的,直木貫架组合、亦拱亦梁的弧形桥,不用桥墩,不需钉铆,十分稳固,技术含量最高。结构上,采用梁木穿插的形式,整座桥梁构架全由大小的匀称的巨大圆木纵横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拱架两端或固定在岩石或石墙,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达到结构简单却坚固耐用的功效。为克服向上的反力,工匠们巧妙地采用了桥面上加盖廊屋,取得平衡应力、稳固桥身的作用。另外,桥的跨度也是验证结构形式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寿宁廊桥跨度超过30米的就达9座之多,其中鸾峰桥、杨溪头桥跨度都达37.6米,并列全国之最。鸾峰桥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1963年有修缮。桥全长47.6米,桥宽4.9米,单跨跨度37.6米,超过了曾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桥梁中单跨净跨最大37.02米的赵州桥,堪称中国木拱廊桥之最。贯木拱廊桥跨度大也是技术含量高的体现。

(二)与村落民居和谐一体

廊桥或建于河流的上游或者水尾,作为村民理想中的风水桥而存在;或建在崇山峻岭的之间,连接着古老的官道、关隘、要冲,与古民居、古村落和当地自然环境和谐一体。人类居住村寨的选址一般与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性相关,表现出不同的映象。闽东北廊桥多在高山深谷间,溪流和道路相交处往往有村庄,河上多有造桥或者碇步,廊桥形似垂虹,状如弯月,连接两山,或简洁天然、或古朴粗犷,在群峰环绕中,与周围参天绿树,深壑峭壁浑然一体,成为美丽风景,折射出聚落村民的建筑审美观念。

(三)桥庙共生共存

闽东北廊桥的一大特点就是桥庙合一。佛教历来提倡修桥铺路积德行善。《华严经》云:“广度一切,犹如桥梁”,桥便含有“渡世津梁”的暗示。当地村民多以造桥来乞求丰年、平安、好运,故桥上多设有神龛。木拱桥廊屋的中部屋架上的廊屋空间被认为是重要的与神灵相连之处,一般都设有神龛,供人祭拜。此段一般是全桥最华丽的部分,会用油漆彩绘,甚至会做藻井的处理。在现存的19座木拱廊桥中16座都有神社祭祀,分别是观音(鸾峰桥、升平桥、长獭溪桥、小东上桥),临水夫人(杨溪头桥、登云桥、大宝桥、回澜桥、溪南桥),马仙(仙宫桥)。还有一些桥则是多种神袛和谐共处,如犀溪村南的福寿桥,神龛中祀观音,右祀大帝左祀临水夫人。除了以上的神外,还有土地公、土地婆,以及一些本地人知晓的平水王、五显大帝、文昌帝,甚至佛像等。只要能帮助村民们实现保安康、求财增寿、求子添女、求取功名的美好愿望,人们都会同时加以崇拜。这充分反映了当地民间信仰的实用功利色彩与多神混合崇拜的特点。当地的廊桥的命名常带有宗教色彩,如仙宫桥、升平桥、福寿桥等。每年的正月及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有乡民祭祀,善男信女都会到这里祈求神的救助。直至今日,每座桥的香火都很旺。

人类文化群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发展、变化,并逐渐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村落景观文化与周围的环境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廊桥建筑文化的背后,是以当地地域文化为深厚底层的地域文化。廊桥建筑及其文化,也是整个地域文化的显性象征。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寿宁县方志委.寿宁县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3]缪小龙.廊桥遗梦闽浙寻——闽东北、浙西南贯木拱廊桥[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3).

[4]缪长钻.廊桥遗韵[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福州三中

猜你喜欢
廊桥景观
无钉桥梁的传承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浙江泰顺耄耋老人“以身许桥”推广廊桥文化
自驾游中国廊桥最多的县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中国廊桥家族纵横风雨两千年
记忆中的廊桥
廊桥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