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对民歌传承的探索

2018-02-24 05:07骆彤
大观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传承

摘 要: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壮族人民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但目前广西壮族民歌面临失传的危机,民间艺人老龄化、民歌没有人继续传唱等状况越来越严峻。针对广西壮族民歌传承方式的研究刻不容缓。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为例,探索如何通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对广西民歌进行传承,思考将壮族民歌更好传承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音乐模块;广西壮族民歌;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校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与高师音乐教育的衔接研究与实践”(2017jjg002)结题成果。

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如何通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对广西民歌进行传承,如何将广西壮族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广西壮族是一个爱歌的民族,广西壮族民歌有许多不同的的歌腔,也有很多种形式,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适用歌曲。

随着壮族民歌的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汉族人也开始传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并了解壮语,促使壮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西传统的壮语民歌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广西壮语民歌的传唱方式逐渐不被大众所接受,因此研究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以及保护的对策迫在眉睫。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采取了通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对广西壮族民歌进行传承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承保护措施。

一、广西壮族民歌简介

广西壮族民歌在广西本地传唱度很广,壮族人不论男女老少,从孩童时就开始学习唱壮族民歌,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便形成了孩童时期学习唱民歌,青少年时期唱民歌,到了年龄大的时期便开始教歌的习俗[1]。在农村,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劈柴、红白事、逢年过节或者年轻男女间的恋爱社交等,都是用壮族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些地方就连家庭之中的交流,甚至吵架时都用民歌来代替。唱民歌是广西壮族人民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几乎每个人都能唱,每个人都会唱。因此,广阔的广西壮乡便有了“歌海”的美誉。壮乡也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广西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语所唱的民歌,是广西壮族人民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是广西壮族人民平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广西壮族人民喜欢通过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经常在劳作甚至日常生活中唱歌來交流。广西壮族民歌历史悠久,可以说每个人都会唱,大家从小时候便被民歌熏陶,连很多日常的交流都用唱歌来代替。

广西壮族本地人一般是在村寨中聚居,当你走进某一个村寨就会发现仿佛置身于民歌的海洋,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独具特色的壮族民歌。广西壮族民歌分布在广西境内30多个县城,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腔调,大概有超过100种不同的歌腔。广西壮族民歌从形式上来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其中比较著名的《嘹歌》的表现方式比较独特。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广西壮族民歌从内容上来分,主要有古歌、时政歌、情歌等。这些民歌需要在唱之前分清场合,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内容,尤其是时政歌、情歌。比如情歌在“三月三”遇到有眼缘的人的时候便可以唱情歌。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更不能乱唱,就连迎客歌也不能乱唱,面对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人民每年都有的一个传统歌会,俗称“三月三”也被叫做“歌圩”。歌圩的意思是指在野外,一般是坡地上,很多人一起对唱的一个集会。在三月三期间会有从各个地方赶来的壮族人民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汇聚在一起。女孩子们三五成群,男孩子们也聚在一起,一唱一答来对歌,他们仿佛不知疲倦不分昼夜,歌声不断。按照习俗,“三月三”的歌会一般会举办三天,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三月三”歌会开始的日子。在歌圩中,年轻男女不论大家互相认不认识,是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只要是互相有眼缘了,来一首“引路歌”,便立刻会开始一段长久的对歌,不论你是在山坡上还是溪水边,随时随地便可以开始对歌。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利,听音乐和唱歌的设备也越来越多,也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交流,并不用走出家门。越来越少的人在“三月三”走出家门,更多的是选择在家打开电视看“三月三”活动的直播,渐渐地“三月三”赶歌圩的习惯变成了一台形式上的晚会,有专业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三月三”只是因为这是一个节日有晚会看会放假,而并不像过去人人都走出家门去赶歌圩,去参与到其中,渐渐地使得广西壮族民歌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

二、高中音乐歌唱模块对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从1985年起,以“歌节”的形式连续举办了18届“三月三”活动;2003年,为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壮民族文化品牌,促进经贸交流与合作,将“歌节”复名为“歌圩”。

武鸣“三月三”歌圩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壮文化品牌,成为一张亮丽的壮民族名片。2006年5月20日,壮族歌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光荣入选第一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1月,光荣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通过高中音乐歌唱模块让学生学习广西壮族民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每年广西南宁市武鸣“三月三”歌圩节活动。在高中音乐歌唱模块里,强调学生对歌唱的学习应该从鉴赏歌曲过渡到表现歌曲,最后是创作歌曲和参与音乐社会活动。以2018年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日为例,武鸣中学组织全校高中学生参加了在恒宇太阳广场举办的2018“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第十届广西歌王大赛、“灵水歌圩”王中王斗歌盛会和广西青少年山歌大赛,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和感受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在活动的热烈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广西壮族民歌的熏陶,自然地生出对广西壮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为自己是广西壮族人而感到骄傲。通过参与歌圩活动,武鸣中学的全体学生纷纷喜欢上了广西壮族民歌,在高中音乐课堂上学习歌唱民歌的兴趣明显增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高中生对广西壮族民歌感兴趣,在高中音乐唱歌模块的学习中他们就会认真探讨认真研究,从而形成良好的歌唱学习氛围。

高中音乐歌唱模块从鉴赏歌曲进入,然后表现歌曲也就是让学生表演,最后要求学生去创作歌曲。学生学习歌曲创作可以从壮语新歌开始。壮语新歌担负着壮族民族歌曲、壮语以及壮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所以壮语新歌并不全是娱乐性的而是一个有着社会影响的存在。正是因为如此,壮语新歌从出现到巅峰时期再到如今的平淡期,都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关注,正是因为媒体的关注才使得壮语新歌可以走上巅峰。其实用方言所创作的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音乐并不少见,如粤语、闽南语、四川话等地方语的歌曲。这些方言歌曲内容大多是自己的身边事,用家乡话演唱出来很容易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壮语新歌的出现相对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歌曲有更多自己的特色。因为壮语新歌发起者与创编者多为德保、靖西人,所以壮语新歌的发展多以德保、靖西、平果等县为中心,这些地区有多项民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社会进步迅速,已经变成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一些有民族文化代表的东西正在逐渐消亡,壮族高中生在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的学习中发现了事情的严峻性,自然会选择面对回归。这些从小在民歌滋养下成长的广西壮族青年人,通过这个信息时代几乎人人都在用的平台,利用壮语新歌,开始了一场以壮语为载体的文化保卫战。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高中生用自己的方式用壮语新歌唤回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增强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民歌新韵,薪火相传。壮语新歌让高中生看到了壮族民歌的新面貌,同时也让更多壮族年轻人开始关注并且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让更多人想要了解学习壮语,对壮族民族音乐以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結语

文明社会与日俱新,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一直停滞不前不做改变。如果传统一直得不到发展,传统也终究会有一天会消失被大众遗忘。

现在在广西只要是有晚会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广西壮语新歌的演唱,壮语新歌已经成为广西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像2017广西春节晚会、僚语迎新春晚会等,甚至连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在广西设置了分会场。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武鸣中学,明显能感受到武鸣中学高中生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情怀,可以看得出他们是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以及民族的音乐文化,并且在推广与传承民族音乐这一领域倾尽自己的热情,尽全力让广西壮族的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正是因为有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武鸣中学这样传承民歌的学校,才会使广西壮族民歌在校园里薪火相传,这才是高中音乐模块弘扬民族音乐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平锋.壮族歌圩的转型与重构——以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为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樊祖荫.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骆彤,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