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小茧
经历完艰难重重的留学申请,我终于抵达梦寐以求的大不列颠。
住进五层楼的标准公寓,同一楼层的室友来自世界各地。第一次聚餐,我准备的扬州炒饭就战胜了咖喱饭,心里颇有些小得意。这顿饭后,我的留学生活算是正式开启。
一次美丽的邂逅让我与道晴相识,成了好姐妹。后来,我和道晴在课上又认识了Helen、Jenny,还有Vivi。我们五人号称来自中国的“五朵金花”,常常聚在一起打打闹闹。
同学们大部分来自欧洲和亚洲地区,他们来此的背景、目的和语言都各不相同。英国的硕士学习为期一年,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几乎都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直到第二学期,我们才找到机会坐下来,谈谈彼此的生活。
那时我发现,人最怕的就是闲下来。一闲下来,那些苦啊辣啊,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了。
一切很像BBC电视剧里的小镇生活
兰卡斯特大学与英国其他的大学不同,它并没有分散在兰卡斯特城的不同角落,而是集中分布在郊区地带,有点像一个小社区。校园内的各种基础设施非常齐全:超市、面包店、书店、报亭、邮局、银行、旅行社、儿童日托中心、洗衣房、牙医、医疗中心、护理部和药房、酒吧,甚至还有一个囊括了诸多教派礼拜室的宗教中心……
兰卡斯特城虽然有城市之名,但更像一个童话般的小镇,人口稀疏,时光静谧,没有什么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却有着教堂、城堡以及维多利亚时期的民宅。
刚到兰卡,我们这些外国学生便有幸受到了市长的接见,这源于兰卡人热情好客的传统。傍晚时分,我们一众外国学生由专车送往兰卡的市政宴会厅,市长与其夫人已经在那儿等候。兰卡市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身板挺拔,举止优雅。他穿着英国传统的市政官员服装,欢迎我们的到来,并在演讲台上向我们介绍了兰卡的基本情况。演讲完毕,他和夫人还领我们参观市政厅,讲述了许多兰卡历史上的奇闻异事。
因为兰卡生活很便利,加之学业繁重,我们—般一个星期才去一次城里,采购下一周的口粮。通常,我们几个女孩子会先去商业街逛逛,然后拉着行李箱直奔超市——采购的食物太多,必须要用行李箱才能装得下。有时候会碰上每周一次的小镇集市,我们可以买到各种homemade面包、蛋糕还有火腿芝士等,偶尔还有杂技表演……很像是BBC电视剧中描绘的典型英国小镇生活。
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
出国前,我对万圣节的了解,仅仅来源于《万圣节前夜》这样的恐怖电影。来到英国才发现,万圣节是西方除了感恩节、圣诞节之外的又一个全民大狂欢。
我刚到英国时是9月底,那时各大超市就已经开始售卖小朋友的道具服了,小蜘蛛侠套装、小女巫袍、还有一些魔法道具等等。当时我还不明白,怎么超市还卖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是在为一个月后的万圣节做准备。
出于对万圣节的好奇,我和道晴报名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惠特比一日游”。惠特比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始祖德拉库拉在英国的据点。基于这个典故,如今的惠特比每年都要举办两次“哥特周”,其中一次就是在万圣节期间。
我看过德拉库拉的原著小说,它的衍生电影——《惊情四百年》、《精灵旅社》等也看过不少,想象中的惠特比应该是迷雾环绕、阴森可怖。
可是,现实中的惠特比和想象差别也太大了吧!
河湾里停驻着一排排私家游艇,断崖上耸立着老老的修道院,错落有序的民居由河湾顺山坡而上…..红顶白墙、蓝天碧海、绿茵茵地,犹如一幅恬静静的田郾由画。
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吸血鬼老巢”呢?師傅你没开错吧?我差点想爬回车上,问个究竟。
下一秒钟,我的身边缓缓开过一辆灵车,全黑的老式车型,玻璃车厢内静静躺着一个黑色的棺材……而开车人脸色苍白、烈焰红唇,身着维多利亚时期的衬衫马甲外加黑衣长袍——这不正是典型的吸血鬼形象吗?车上的年轻人冲我们挥手呐喊: “哥特周快乐!”微笑着露出獠牙。看来我们真的来到了惠特比。
市中心的气氛更是热烈,路边有乐队演奏暗黑系民谣,商铺里卖着各种吸血鬼周边商品——德拉库拉马克杯、德拉库拉胡桃夹子、吸血鬼项链等,各种咖啡屋与酒吧也都换上了黑红相间的万圣节主题装扮。
小“吸血鬼”们蹲坐在墙角萌萌地望着你,让你的心都要化了;异形和古灵精怪的小“女巫”抱作一团玩闹;拿着解剖刀的“汉尼拔”会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和你一块儿伸舌头瞪眼睛,留下合影……我们一群人穿梭在各种“妖魔鬼怪”之间,有趣的照片怎么都拍不完,就像是走入了一部西方奇幻剧。
在中国,“鬼”是一个禁忌话题,而在英国,“鬼节”却是一种娱乐活动。为何中西方“鬼文化”相差如此之大?也许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可畏的,而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却是去往更好的地方。
在英国,墓地大多数都修葺成公园的样子,有不少人选择在墓地聚会甚至举办婚礼。诗人雪莱的墓志铭“他并没有消失,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多少说明了英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我会不会成为下一个“Nobody"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的圣诞假期,我和道晴决定去伦敦玩一玩,顺便看看我的老同学林驰。
林驰是我的小学同桌,因为家庭原因以及并不出色的成绩,高中一毕业就开始工作了,后来去英国读了一个语言预科班,最后留了下来。
我在伦敦火车站门口,见到了这个十几年未曾谋面的老友,他现在已经是一个身高180cm的大男孩了,但笑起来还是像小时候一样腼腆。
虽然林驰之前给我们打过“预防针”,但来到他居住的街区时,我还是不免失望——灰扑扑的街道、徘徊在路边的流浪狗与肮脏狐狸、矮小丑陋的成片民房……哪里有一个国际大都会的样子?
他租住在一间民房顶层的改造屋,大概7平米,集厨房、客厅、卧室于一体,墙上刷的白漆已经有些发灰,一张案板台、一个灶台、一个床头柜,还有一张历史似乎很悠久的木板床——这就是房中的全部家具了。一踏入这个房间,我们就像穿越回了20世纪初的黑白电影。
我和道晴有些不知所措,想去找酒店,又怕辜负了林驰的一片好心。林驰则真诚地表达了对我们的欢迎,看得出他一个人在英国很寂寞。
后来的几天,我们白日出游,夜晚归宿。林驰很是『亡碌,他在中餐馆工作,一周工作六天,剩下一天补眠,常常是每天早晨8点出门,晚上10点才回来,很难和他搭上话。
一转眼到了圣诞节,在这个西方的团圆节里,林驰难得有一天假期,我们决定包饺子庆祝。
饭桌上,林驰终于有机会和我们好好聊一聊,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年他过得如此艰难。
“在国外这么辛苦,你为什么不回国呢?”我问。
“要赚钱,在哪里不辛苦呢?”林驰笑了笑,“来了英国这么多年,现在总算稳定下来,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虽然历经了工作到身体透支、被老乡欺骗、在异乡颠沛流离等诸多苦难,但林驰没有一丝抱怨,依旧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平安夜的钟声缓缓敲响,不远处灯红酒绿的繁华伦敦陷入了平静。我在林驰这个毫无美感的小房间里,听着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到了Nobody在大都会生活的不易,不由得开始考虑毕业后的去留。留在这里,也许会有一番大作为,但是更有可能成为另一个'Noboy。(未完待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