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程科技高级技工学校 陕西西安 710024)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校庆时的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1]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职校的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通过语文课程向学生讲授古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词,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瑰丽之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
职校的学生普遍是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首先,由于家庭环境的因素,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或山区,父母接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甚至有些是留守少年,爷爷奶奶对学生的教育就更微乎其微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客观条件不好。其次,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比较浅薄,对传统文化古代的典籍《论语》《诗经》能背诵一些名句,但只停留在老师课堂上讲授的一些知识,能背一些名句,其他的典籍知道的少之又少,对古代的名人李白、杜甫还比较熟悉,其他的略知一二。再次,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寥寥无几。通过这几年来的晚自习辅导,发现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仅限言情、玄幻、武打、侦探小说等书籍,主要用来打发时间,这类书籍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没有任何益处,他们很少去阅览一些古典名著,主要是觉得这些名著艰涩难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差,也就放弃了。毋庸置疑,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是极其匮乏的。家庭客观环境的影响、主动学习能力差,或者是文言文的表现形式不像白话文直接、通俗易懂,导致学生主观上抵触,不愿意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自然是欠缺的。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说明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和谐发展的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都是通过精心选编的,选进教材中的都是文质兼优、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入挖掘文本,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圣者对话,与智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古人深邃的思想、感受古人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课前充分的备课,准备资料,不管是通过文本教学、PPT旨在向学生讲授时代背景、创作背景。比如在讲到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959年,太子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李景遂(李璟曾表示要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景遂),在李景遂死后不到3个月即不满三十岁暴卒。李弘冀死后,李璟欲立李煜为太子,翰林学士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从嘉即李煜,李璟听后发怒,把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到饶州,六月李璟死,25岁时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李煜登上皇位,即向宋太祖赵匡胤上书《即位上宋太祖表》“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表示自己宁做隐士也不愿继承皇位的高风亮节,“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自己的理想是追步巢父、许由的后尘,作一个像伯夷、叔齐式的隐士。从历史故事我们知道李煜是意外登基,生为皇子他也别无选择,也不难想象在治理国家上李煜是昏庸无能的,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的,但是他也继承了父亲李璟的才华横溢,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月明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苦愤慨、无限悔恨。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不兴旺的时候,诗词歌赋的大家都兴起,诗词歌赋中写上沧桑的诗句便十分工整了。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的“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是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也造就了他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世人称为“千古词帝”。
再比如,讲到李商隐的《无题》,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背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写的是与相爱的人心心相印却无缘久处的惆怅思绪,也表达了他壮志难酬、困顿失意的情怀。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的是自己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相爱的人的原因,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在官场受排挤,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通过对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们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有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古典诗词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神,是留给华夏子孙留下的精美文化遗产。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见闻、爱憎情感、细微情绪、理想抱负、人生感悟在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我们在吟诵诗歌时,仿佛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实感,简捷的诗词、美妙的韵律让我们沉浸其中。林语堂曾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3],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等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开设早读、自由诵读、师生吟诗作对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课外活动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还应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欣赏和品味经典的魅力。诗歌《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男子追求女子表达爱意的千古名句;出自《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学生懂得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为朋友办事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要真诚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出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学生要尊敬老人,爱护儿女。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让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告诉学生要争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让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要有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可见,在对古诗词的诵读中,让学生学会了尊老爱幼、学会诚实守信、学会感恩、学会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学会如何爱国等。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中提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让我非常的欣赏,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滋养,可以让人变得心胸宽广,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有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制定“课外经典书籍阅读计划”,定期给学生安排读书任务,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并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老师对学生交来的读后感进行评析,优秀的文章进行张贴公示,发到校刊和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在平常的作业布置中,一篇800字的作文学生们迟迟交不上来,一方面文化基础知识储备薄弱有关系,还有就是缺乏写作方面的训练。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记笔记”和“写随笔”,在读书时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平时在读书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就是随笔,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凝结的过程,加强写作锻炼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学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