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第一中学校)
我们的教师每天都围绕着中考、高考这个指挥棒在行动,我们的家长也是盯着孩子的分数的高低,以中考考上重点高中、高考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来衡量和评价我们的学校的。于是,一切向分看就不奇怪了。课后补习班如同雨后春笋,补课老师为此赚得盆满钵满,补课学生为此上得疲惫不堪,没有了渴望知识的好奇心,反复的咀嚼,讲了一遍又一遍的课程,真是课下劳累,课上瞌睡。而一些不参加中、高考的科目只能做了绿叶,做了陪衬,即使学生喜欢,也无精力去学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当初的兴趣,对于学习也是充满了功利心。
回顾历史,我们曾把个性化当做资产阶级自由化来批判,把统一规范提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庆幸这种浅薄的认识终究是过去了,但现在对个性化的认识似乎并不是那么深刻,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没有足够认识到人的个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多么的可贵,应该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本质体现。说到底,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特点,正如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一样,而学校正应该成为一个人实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奠基石,而不是打磨棱角、挫其锋芒的模具。可是一旦想到所有的一切有时似乎又决定于那一张卷子,因为哪怕半分之差都可能落人千里之外,这又不得不使我们的学校一定要追求高分,追求卷上功夫。
最后形成的结果是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经调查可知,现在教育存在以下一些糟糕的现象:
1.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近视率在不断上升,上体育课的时候教师甚至不敢让学生多跑,因为全国各地都有体育课上学生猝死事件,老师为此担心承担责任,可见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着实堪忧。
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下降。由于长期埋头于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视野变得狭窄,社会责任感日渐淡薄,终身学习动力不断下降。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成了高分低能,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超级差。
3.大学生普遍厌学,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因为小学至高中的12年时间已经透支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他们很想轻松一下,享受一下所谓的美好的人生,从而过早地懈怠了自己,荒废了大学的黄金时光。
以上所说都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我们教育者能够看清事实真相,真正为我们的孩子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作为初中的一个普通老师,我觉得我们教育者有必要认清这些弊端,勇于纠正我们的教育航向,摆正教育姿态,还孩子们愉快地学习的权利。
第一,我们要点燃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焰,使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希望,而不是按照分数将学生分出层次和等级。确保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保障每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始终能够保持儿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自己感兴趣的有益方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育能力;对学校来说,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需要从有利于所有人发展的角度改革课程,设置和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第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所有潜能都得到尽可能的发掘,在学习中快乐成长。而不是觉得课堂与他们无关,甚至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已经放弃了自己,把精神置于课堂之外。人与生俱来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体,具有各方面的才能和禀赋,教育有责任让这些禀赋像破土的嫩芽笑迎东风,茁壮成长,而不是让它们削足适履,萎靡凋谢。
第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机会,为每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创造性的根本源泉。个性的消失意味着社会的死亡。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引导的重要性。现在我们非常强调制定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但是制定标准是需要的,对保证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正确的探索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标准化又是危险的,我们一定要为标准提供更多的选择,而绝不能导向千篇一律。
第四,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自由地成长。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深思。它的意思是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己可以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仅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要求,而且是铸造自主独特性格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则应该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应该从观众、听众席上走向教学舞台的中心,成为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实现人格的独立。
总之,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终生幸福。基于兴趣的学习,基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才能拥有过人的能力,惠及社会和国家。
[1]蔡蕴琦.学生体质下滑20年后开始回升 江苏近视率仍逐年上升[N].扬子晚报,2014-07.
[2]袁振国.教育的定力来自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J].青年教师,2015(1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