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与认知能力尚未成型,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该时期学生的自我约束与自制力普遍较差,容易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若能将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初中思品教育,则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还能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因此,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重视法治教育,以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展开的法治教育,一来能促使学生了解自身应尽的法律义务与享有的法定权利,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二来能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懂得在保护集体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利益,养成知法、懂法、守法并能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法治观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融入法治教育,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将自身的日常行为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懂得法律的强制力是为了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但凡行为与法律相违背,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鉴于近年来校园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已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故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更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有效手段。
当前初中校园屡屡发生恶性的违法犯罪事件,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维权意识,以致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要么选择打击报复,要么忍气吞声。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更加恶性的事件发生。故当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寻求法律的保护是最佳的解决方式。作为初中思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树立维权意识的重要性;学生也要意识到维权意识的树立是保护自身的最佳手段。
我国教育界正致力于法治教育在初中思品课中的渗透,由于当前大部分初中思品教师毕业于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学的法律知识并不系统。因此,许多教师对法治内容不甚了解,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显得捉襟见肘。要缓解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勤修法律,并主动担负起宣扬法治知识的重担;学校等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活动,可以邀请法律专业人士前来授课,抑或组织教师前往相关部门参观学习。
如在2017年4月份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的陈慧老师组织初中部分教师在市人民法院旁听一起校园盗窃案的庭审,并参观了少年法庭。通过这种活动让教师们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法律条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加深对刑事审判程序的认识,补充了专业知识。教师们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方能做到对法治教育的有效渗透,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进而确保初中思品课中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新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与法治相关的内容与案例,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内容不是对法律教条的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对某一案例的探讨而得出的具体结论。新编教材所蕴含的法律内涵更值得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素材的潜在意蕴,深入引导学生领会案例所包含的法律内涵。
如在讲授“维护受教育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初中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维护案例人物的受教育权?”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运用《义务教育法》维护其受教育权,侵权者违反了法律规定,可请求相关部门来解决,或采取诉讼的方式进一步诉诸法庭,由法律予以公正的裁决。
传统的初中思品课更多地倾向于理论的讲解,法律知识大多以条文的方式呈现,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会因其抽象性而感到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时,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课堂教学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基于信息化时代,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片、多媒体等方式来展开教学,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故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各种法治教育的资源直观形象地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名小女孩去医院就诊,医院为她注射庆大霉素导致她药物性耳聋病复发的视频,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探讨“小女孩家人该如何维权?”。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深化了学生对维权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总之,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应重视法治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促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懂法的同时,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1]赵小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法制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梁华迅.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