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2-24 14:41孔小敏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职业政治思想

孔小敏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性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处,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不高

现在的“95后”大学生大多出于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思想也比较开放,能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自由而独立。在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学生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对本身的职业兴趣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尤其是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过度到大学相对自由放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不免会对个人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晰、诉求缺失,尤其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知不全面,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认识片面,甚至会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演变成“手机控”和“低头族”,逐渐丧失奋斗的意志。这些大学生群体在物质生活上富足,在精神生活上“缺钙”,进而极易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上产生巨大压力。[2]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应该做到因势而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随时代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一些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过多地重视理论灌输,把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感情,从而容易造成教育对象的反感、抵触,直接弱化教育效果;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在教育过程中未能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是一昧的灌输固有的教育内容,导致教育对象的兴趣减弱,而且缺乏反馈渠道。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一些薄弱环节,在教育思想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不少高校仍然是以学校利益为出发点,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不能迎合学生成长成才想需求,与学生成长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育环境上,不少高校还没有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氛围,没有形成全校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4.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在网络的冲击下,大学生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困惑、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等。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散布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论的信息,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导致不少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缺乏远大志向和抱负,这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让学生对电脑、手机、各种APP、自媒体平台有了更多的接触,且更新快、迎合大学生口味,使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厌倦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也逐渐减弱,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符合互联网浪潮下的教育手段和载体,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1.职业生涯规划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比较宏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以大学生个人职业目标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其目标是实现人职匹配,整个过程是帮助一个人去逐渐理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用行动去实现它。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不断探索自我,更大程度的实现自我的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目标逐渐具体化,更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在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去修正、调整、引导,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

2.职业生涯规划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师施教,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熏陶感染、榜样示范、批评表扬等方式进行教育,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发挥教育功能,形式比较单一,固定,缺乏互动和活力。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最关心的未来职业选择为切入点,是个人对自己职业生涯客观条件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分析与权衡,再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更注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参与式、体验式、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强调与学生的参与、互动和反馈,还会有个性化咨询指导,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感觉到真切的关怀和指导,化解实际问题。

3.职业生涯规划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持久

在不同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发挥的育人功能也不一样,入学教育是基础,主要是帮助新入学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及早树立理想和目标,实现角色转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个人综合能力;毕业教育阶段是帮助学生做好各项离校的准备,为步入社会做好各项教育准备,侧重于就业指导,基本都是在大学阶段进行的,当学生离开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逐渐消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针对大学生的学生阶段,它贯穿大学四年,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理念,形成长效机制贯穿大学生的终身。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能触动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活力和长久动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之一。

1.全员参与,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高效要进一步明确高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然后,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需专业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广泛参与,并且选树典型,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第二,高校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利用校内资源,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当前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广大学生正处于互联网+的冲击下,网络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大大提升,高校应该运用现代化手段主抓网络阵地,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社会思想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之中,实现网络思政教育与第一课堂教育双管齐下。

2.全程跟踪,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生缺乏全面系统的指导,导致就业时准备不充分就业目标不明确。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而且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

大一阶段,通过唤醒职业意识,灌输规划理念,导入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取向。将入学作为规划起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前途,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断训练,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二大三阶段,着重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竞争力,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专业,对职业环境和职位进行探索,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树立诚信意识和家国情怀。

大四阶段,主要是做好毕业教育,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和求职心理素质,开展各类讲座个性化指导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技巧等指导,快速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人咨询,缓解大学生毕业时的心理焦虑和迷茫情绪,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岗位职责,在思想上和能力上做好就业的准备。[4]

3.个性化教育,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

全员化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依托课程和课堂教育为主,是以学生共性需求需求为出发点,教育内容也是普遍性的,未能顾及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现在95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差异,需要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弥补全程化和全员化教育的不足,更能体现思政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个性化的教育是指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全力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个体间不同的职业困惑。一对一的咨询辅导员可以由学生确定合适的咨询时间,以学生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咨询结束后,需要为学生建立个体职业咨询档案,并定期跟踪评估,这种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1]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

[2]余春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张洪田,张慧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5).

[4]万四平,罗旭,贺志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5).

猜你喜欢
职业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