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县第三中学)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这股时代之风已吹进宁静的校园。目前,中小学开展的信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给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故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既学到知识,又减轻了负担。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时代的必然,是新课程标准下学校教学的必然。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信息技术已沦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成了教学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手段、改变学习方式的工具;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性学习的工具,重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信息技术本身作为课程资源的这一特性。怎样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来促进学生发展,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仍然存在误区和困惑[1]。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教学组织过分强调技术的应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只是认知的工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借助工具,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自己的思考这三方面共同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丢掉学生的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抹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使教学成为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学画面,使教学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灵活授课,而不是一味依赖教材。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师生共同探讨确定问题。信息技术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视频、音频、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问题确立,增强教学实践。而且,信息技术能够捕捉真实的生活情境作为问题情境展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网络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消化和吸收;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师生可针对研究的课程问题进行检索、搜集相关资料,丰富现有资料。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也在使专任教师能够查缺补漏,通过检索到的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信息,从而实现教师间信息的共享。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的交流更为直白,更敢于吐真言,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虚拟的空间更有利于他们说真话、吐真言,有利于发现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真实心态的思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同时还可以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搭建平台[2]。为确立探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实践教学的探究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微博,利用QQ、微信等社交通讯软件,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问题。相信在这种虚拟的空间里,学生能够完全畅所欲言,释放自己的心情。这样,同时也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工作积累更多的宝贵财富,同时,可以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线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
[1]陈凤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福建教学研究,2010(8):29-30.
[2]肖玉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探索[J].新课程(下旬),2017(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