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第二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的教学是一方面,而阅读是学生通过大脑分析加入自己主观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阅读可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道理、价值观与世界观,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方法,逐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惯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寻求问题的源头,提出科学的改进策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传统教学模式下重教轻人的形式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建国后从苏联引入,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固定的模式,对于要学习的课文,教师要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进行课堂讲解;对文章作者进行介绍;介绍作者创作文章的时代特点;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解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虽然容易操作,看似对课文的每一层次都进行了分析研究,学生也学习到了知识,但从预习到学习结束,每一步都是在教师的指导、讲解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听读的时间与引导,教师将所学的文章像解剖一样支离破碎,学生吸收到了的是枯燥无味的课本,无从理解与体会文章的艺术性与美感,学生会丧失对阅读教学的兴趣,缺乏阅读能力,把阅读教学当作一项无趣的课程,长此以往,学生语文成绩与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了。
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缺乏实践性。目前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与参考书中,对于所学课文的主旨与中心基本上都有统一的规定,而这种统一标准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多解性阅读,过于片面与肤浅。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按教学参考书给出的文章中心思想与主题,帮助学生来理解与总结,学生需要死记硬背统一的文章中心思想与主题。但这种统一性的文章中心思想与主题是如何总结得来的,学生对于这种总结出的中心思想与主题是否有不同看法教师不得而知。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阅读教学,而是让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教科书或教师自己规定的轨道中去,厄杀了正处于心智发育重要时期的青少年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
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观念,务实践行新课改提出的现代化教育理论与方法,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母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培养学生听、读、写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心智飞速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身体与心理发育快速却不平衡;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形成阶段。同样,这一时期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在短短的三年里,如何抓住青少年的成长发育特点,完善阅读教学模式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大胆创新,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创设新颖的情境、巧设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势,创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愿意去阅读,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学习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学校、教师、家长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学校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收获。在家庭中,家长不要阻碍孩子阅读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加大对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学生可以有渠道看到好书,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借书,养成借书的好习惯,借书可以增加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因为书是借来的,从人的心理层面来看,就会无形中产生对书的珍惜与紧迫感,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在其著作《黄生借书说》中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1]王玲.浅谈高职文化课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青年科学,2010(1).
[2]牟玉波.怎样培养职校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0(1).
[3]嵇红梅.刍议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吉林教育,2012(2).
[4]谷玉艳.论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2013(2).
[5]孟令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唤情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6]黄胜利.中学文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