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初级中学 吕咸全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方法,与之相对应,教师的教学设计也要与探究式学习方法相匹配,包括教材的选择也要合理。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中的“声现象”为例,阐述探究式学习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应该思考的问题。
“声现象”在初中物理的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生接触物理的开始。“声现象”打开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科学的大门。因此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学生是否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能否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科学的初中生来讲,现象是熟悉的,科学知识却是陌生的。本章教材设计了四节课内容,内容层次层层递进,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三节“声利用”,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其中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应该定位为本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并且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得出所研究物理现象的结论,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奠定浓厚的兴趣基础。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应定位在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呢?教师应该结合生活现象入手,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认真观察并体会实验,得出结论,还要通过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对物理的学习方法比较陌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指导,多做示范,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究活动的步骤,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实验结论。
在本章的学习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例如从自己身体的发声结构、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觉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及物理感受等。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亲自示范演示,这是物理探究的开始,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在本章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例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比如“青藏高原”“梁祝”“胡笳十八拍”“春江花月夜”等不同经典名曲,让学生思考:不同乐器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用听觉的体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声音的特性。
探究学习的效果离不开教学活动环节的精心设计。例如,“声音的特性”一节教学活动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步,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音乐视频与歌曲欣赏,让同学感受大自然中的声音,思考声音的基本特性。第二步,问题引导。我们听到的声音千差万别,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的浑厚,有的清脆。那么,声音又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第三步,学生合作交流得出响度的概念。让同学听“青藏高原”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物理学中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要想使鼓声更大些应该怎么做,声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让同学分组实验并进行交流分享。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还与人儿听到声源的距离有关系。第四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声音的响度。对于音色,播放两遍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子,然后引导同学辨别音色的区别。声音的品质就是音色。然后出示不同乐器的波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最后,注意知识的总结与拓展,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疑问,为声音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拓展训练注意布置小实验,让学生随着活动继续探究下去。
通过“声现象”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我们知道探究式学习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设计应该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及时穿插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探究”“想想议议”“想想做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所必需的素材,“动手动脑学物理”,通过问题的讨论、练习、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深化探究学习层次,最后通过“学到了什么”等栏目使学生自己梳理总结概括所学知识,强化探究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