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 砚
(一)找准定位,增强普惠金融的包容性。普惠金融是一种包容性金融,金融服务对象不仅面向富裕阶层和大型企业,也包括城乡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但从实践看,金融资源往往趋向经济发达地区、大企业和中高收入阶层,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贫困农户金融供给仍然有限。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大多地处经济不够发达、市场不够成熟、环境和条件较差的区域。为解决发展“三农”和扶贫中的金融供求矛盾,淮安分行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在制度设计和运用上紧盯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降低准入标准和门槛,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群体倾斜。早在2011年10月,该行就以辖内城北支行为牵头支行,与当地团委、财政局联合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财政贴息项目,选择在“红色圣地”淮阴区刘老庄开始试点,通过乡(镇)团委推荐、所在区团委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从农行获得最高达5万元、由财政局全部贴息贷款,既激发了农村青年创业热情,又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获评“淮安市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先进集体。目前,试点村已建成日光能大棚等4个“千亩基地”,成立由农民以现金、土地形式入股的金星果园等7个合作社,拥有食用菌厂等3个村办企业和500亩红色影视基地,为村民提供1600多个就业岗位。
(二)丰富产品,彰显普惠金融的公平性。普惠金融是一种公平性金融,让所有阶层和广大群众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适用性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三农”贷款风险高、管理难度大,商业银行更多依赖抵押担保,而农民恰恰又缺乏有效足值资产,致使“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贫困农户,这一现象在苏北地区尤为突出。对此,淮安分行选聘热爱农村事业、熟悉农金业务、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员工到“三农”服务队伍,深入盱眙、洪泽、涟水等重点县(区)重点乡镇,精心筛选目标客户,大力推广和运用“金农贷”、“农户小额贷款”、“个人助业贷款”等产品。“惠农扶贫贷款”由财政贴息,农户免抵押免担保,解决了建档立卡户资金获取问题,通过发放信用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使大批贫困农户能够便捷地获取信贷支助,既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又减轻了融资成本,大大增加了普惠金融施信。为改变农村灌溉难、排水难,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的历史,该行把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的重要抓手,成立由县(区)行长、分管行长负责协调,客户经理逐项落实报批手续的项目跟进组,主动与当地水利主管部门、承建单位联系,累计发放信贷资金22.56亿元,相继支持“淮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三级管网区域供水工程”、“金湖县丘陵片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等水利项目11个。
(三)畅通渠道,扩大普惠金融的可得性。普惠金融是一种可得性金融,银行要通过合理建设物理和虚拟渠道、完善机具服务功能等方式,创新升级金融产品,拓宽市场主体和所有人群享有的金融服务范围。针对农村地区物理网点少、人员不足等实际,淮安分行充分发挥产品、网络、科技优势,以电子渠道为平台,以流动服务为补充,细化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改造”措施,持续提升农村支付服务的供需匹配度。特聘“三农”联络员或服务“三农”高级顾问200余人,按照“惠农卡+POS机+合作商户”的服务模式,着眼于外部合作、业务联动和连片服务。目前,全行惠农卡发卡量达22万张,布放金穗“惠农通”机具达1412台,行政村覆盖率达100%,通过推广“惠农E商”、“E收款”等新产品,让广大农户能够享受到“刷脸取现”和扫码支付等现代金融服务。2018年以来,该行借助政府增信平台,利用省分行与财政或专业担保机构共同推出的“苏微贷”、“苏担通”等产品和渠道,累计发效贷款3350万元。
(四)精准施策,顺应普惠金融的多元性。普惠金融是一种多样化、多元性金融,银行要通过改进服务和合作方式,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淮安分行把产业带动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创新打造“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积极践行省分行“一县一方案”、“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发展新模式,有效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根据盱眙县龙虾产业发展规划与实际需求,该行组成3个联合调查组,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全县养殖规模在500亩以上的51户“虾稻共生”种养大户、160户餐饮类、种养类典型客户,逐户上门了解金融需求,制定了《盱眙龙虾产业金融服务方案》和《龙虾项目授权方案》。邀请盱眙县农委、龙虾产业局、乡镇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430余位嘉宾召开了8场产品推介会及洽谈会,有力推进了方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淮安分行精准对接龙虾产业全链条金融需求,推动了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资源优势做成富民产业,使“中国龙虾之都”江苏省盱眙县走出了一条“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的致富之路。目前,淮安已经拥有“盱眙龙虾”、“淮安大米”等“国字号”地理标志商标120件,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30个,成功获批中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市。
(五)规范管理,提升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是具有盈利能力但融资困难的市场主体,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这些载体可以获得商业价值,这是普惠金融赖以生存的基础。为平衡好社会效益和经营成本、履行社会责任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淮安分行从完善征信体系入手,健全农户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着力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环境。加大对信用良好、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力度。择优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小微企业,培育发展致富带头人,重点解决了贫困户就业增收难、自主脱贫意识淡薄的问题。这样的“输血”+“造血”模式,贫困群众参与度高,带动性强,既增强了信贷帮扶的带动作用,又有效降低了扶贫资金风险。
(一)金融扶贫贵在普惠。普惠金融是指有效率、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国家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实际上就是让全体老百姓享受到既均等化又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难点焦点在贫困人口、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如何宣传引导激活普惠金融思维,树立正确的普惠金融理念,是我们每一位基层银行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二)金融扶贫实在精准。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基层银行应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创新模式。在精准识别基础上,会同各方帮扶力量共同研讨帮扶措施,按户施策,一户一策,真扶贫、扶好贫,真惠农、惠好农,持续提升金融扶贫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金融扶贫重在责任。发展普惠金融,不单是银行的责任,需要党政各部门通力合作,更需要参与者的主动作为。作为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如通过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成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
(四)金融扶贫功在创新。党政各有关部门应从政策层面,建立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制度,引导鼓励和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创新,加快推进现代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探索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县域的合理运用方式和有效落地,使之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