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前所中学 尹利琴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要特别注重教学的研究,目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较关注的是对课堂观察的研究,而我们去提炼课堂观察的核心,发现最被关注的是仍是听评课,因此教师提高听评课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让课堂观察成为日常教研行为,其成本很高。因此,我认为,对听课者来说,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品课。探求在听课、议课后的更多的收获,简单地说,品课,是听课者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是传统意义上听课的深加工,是更高一层次的教学追求和教学反思。我认为,如果能够提取课堂观察和品课中优秀的共通因子,运用于平时的听评课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但长期以来听评课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专业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丧失了其专业本真的价值。
1.简单处理整个听评课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进入课堂时,听课者没有很好的准备,更谈不上自己对备课的具体构思。在听课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或者说听课时缺少学生意识。评课时,缺乏证据和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式话语过多。
2.任务取向:为听评课而听评课。大部分教师听评课的动机是任务取向,为学校硬性规定的任务而去完成任务,很少出于专业发展角度去完成。授课者也是为了完成学校管理层所安排的任务,很少出于为了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主动愿望。
3.评课的形式化。崔允漷教授把评课中出现的三大角色进行了描述:一是“评课专业户”,即听课是为了评课,“我权威,我听课”。二是“模仿专业户”,即听课是为了模仿,模仿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或名师,“我模仿,我听课”。三是“听课任务户”,即听课是为了完成任务。以上三种角色,在学校中,往往出现的是后两种类型。因此就很难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很难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可见,如果仍旧沿袭传统听品课的习惯,我们就很难在这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目前,“课堂观察”这一现象的出现,让听评课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但它是一股“奢侈的血液”。
1.课堂观察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在崔允漷教授的《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一书中写道:“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着自身感官以及有管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有三个:第一是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立听课的目标,即“课前会议”;第二是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即“课中观察”;第三是课堂观察后的内容,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即“课后会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观察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的听评课过程。
课堂观察,首先是问题先行,观察者根据执教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的了解,围绕研究问题,确定一个或者几个明确的听课目标,从而设计观察量表。其次,在课堂中,观察者分类对听课目标所派生的内容进行记录和分析。最后,执教者围绕授课目标进行反思,观察者围绕观察点进行总结,推论。可见,课堂观察不仅是简单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的听评课过程,也是可以用“工程”一词来形容。因此不难发现其实施条件很高。
2.课堂观察的实施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差距。
首先,对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高。观察者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具备一定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聚精会神地观察,及时准确把握信息并作出判断。
其次,需要一定条件的保障,来完成这三个环节,这需要教师反省教学工作,抽出时间来课堂观察,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为。而事实上,我们教师的日常工作几乎是无缝隙可插针了。
3.课堂观察的价值。
从教师角度看,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行为,它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引领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集体力量,使课堂教学各方面能力获得新的发展,从而使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从学生角度看,可提高课堂效率。当观察者进入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如何去学习、会不会学习、怎样学习时,学生被关注会表现得更好。另外由于课堂观察者的参与,也会改变课堂中的其他方面,比如教师因为教学细节的改进,更好地利用课堂资源,这些都会直接和间接地提高学习效率。
从学校角度看,可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要展开课堂观察,需要共同配合,每个教师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与课堂观察者合作,成员们要实行“推门课”,随时随地地接受观察者的观察,共同探讨,这样教师在内心心理与行为表现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进而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可见,课堂观察对我们提高听评课水平,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发现,它的整个操作流程对老师、对学校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找寻课堂观察和传统听评课的契合点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条件内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评课。
1.细读文本是品课的先导。
文本的细读、素读是教师成长的起点,文本研读能力可以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我以为,这段话对于执教者和听课者同样重要。而在现实听评课过程中,经常忽略在听课前研读文本这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捡回这颗“金子”。
(1)多读。我们常教育学生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用心,就是用自己的心灵跟作者对话,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允许自己有不同的见解。
(2)思索。思索指的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把握住自己的感受,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多读是教师把握文本的前提,并要高出文本,不仅要从老师的角度去看,更多要从思想者的角度剖析文本,把文本读透读深刻,并且要深入浅出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加工,提炼出精华。比如,可以把文本读成一句话,一个词。例如《爸爸花儿落了》,我读出了成长并非容易,需要他人的帮助,需要自己要一颗面对现实的坚强的心和责任心。
(3)突破。指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一定要有高度,突破教学参考书里或者人云亦云的解读,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并把这种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例如《最后一课》,我读出“爱国”字,更读出小说写作角度的新颖,作者通过小弗朗士本身的变化及小弗朗士的眼中特别是韩麦尔先生等人的变化来反映爱国的主题。
那如何提高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呢?第一,这篇课文被选入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想表达什么?第三,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会带来哪些教益?第四,从文艺鉴赏角度来说,又有哪些价值等等。我们教师只要自己勇于力透纸背地细读文本,就可以读出更多的教学内容。总之,只要我们把文本研读透了,就可以在教学或听课的过程中把握住“灵魂”和“核心”。
2.把握视角是品课的保证。
站在执教者的角度去品课。在传统的听评课中,我们更多地去站在执教者的角度去品课,关注“教师是如何去教”,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因为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生涯的展示,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无不通过上课来实现。站在执教者的角度去品课,是对教师本人成长的经验和启示,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课堂观察的程序要求,我们个体听课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落实情况。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切合“三维目标”。当然课堂教学内容至少做到其中的一个目标是处于突出地位的。也就是说,听课者要会角色切换,听课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将怎样去设计?”“我设计的理由是什么?”……这样能够设身处地从执教者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同样的一篇课文,因为教学目标不同,甚至教学目标一致的情况下,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所以,作为观察者要学会观察和反思,这样可以更快地促使自我的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转换情况。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身是一个难题。教师能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把手中的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把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转化为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化、生活化,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在“教语文”等等。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听课者本身就需要在太上老君的丹炉里炼就一双会解读文本的法眼。这无疑是对听课老师能力的一种锤炼。
再次,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情况。这是教师教学方法在某一角度的折射。“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什么叫语文的方式?就是通过咀嚼品味语言文字的方式,以语言为活动载体,从语言进去,去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进主人公、作者的内心,再从语言出来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之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最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比如《孤独之旅》中,在文中的尾部,这样写道: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我们可以设置一下这样的问题:把“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内容改为“爸,鸭下蛋了。”让学生去品读,谈谈与原文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又如用视频去演绎一个让人感到的文本,和用朗读去演绎相比,哪个更具有语文味?那肯定是使用朗读这一个学法。前者尽管能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情感浓聚,但它的效果如同给学生喷辣椒水,那流泪当然就更迅速了,可这并不是语文的教法。我想有效的方法,首先教学环节的设计肯定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然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演绎,再者,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让学生活动充分,并学有所得。
3.明察秋毫让品课更有效。
课堂观察的最后一个过程是“课后会议”,它给评课者提供了一个评课的平台。传统的听评课中,听完课后,也要去评课,只是显得“去专业化”了,而课堂观察可以让听课者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主要区别是在听课过程中已给听课者布置了各自的任务,并作了以多种形式呈现的记录(文字、声音或视频)。我们知道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最大目的是帮助自己,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认真品课的老师。因此,我们需要明察秋毫的能力,关注课堂中的各个细节,多多去自我追问。
(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理念上,看学生这一主体地位的突出情况;第二,在教材处理上,看是否进行了个性化且正确的解读和运用;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的环节的展现和课堂节奏的把控;第四,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度;第五,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看学生上完这节课的收获情况。
(2)精彩在何处?精彩的内容,它附着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如别开生面的导入、令人拍案叫绝的难点突破、恰到好处的诱导评价、余音绕梁的课尾总结等等。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或课后,要进行认真的反思,通过反思领悟“好的原因”“好在哪里”“自己将怎样做到”等问题,并逐一详细记录下来,以便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做得更优秀。
(3)精彩的生成有哪些?课堂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教师巧妙处理偶发或突发事件的结果。如:面对学生脑洞大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引导;面对学生的瞎答,教师是如何应付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捕捉能力,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应该多作记录来积累。
(4)缺失在哪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课堂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如哪些教学内容处理不合适;哪个教学环节安排不恰当;哪个重点为何不突出,如何去强化;哪个问题设置不够水准;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等等。我们应给予梳理,“见不贤而内省也”,那也是一种收获。
总之,不管是“课堂观察”“传统的听评课”,还是“品课”,它们都属于语文教学研究的活动,它们均有长短,而归根结底的都是关注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专业成长之路不可缺少的锤炼。所以,如何去听课,怎样评课,怎样听别人评课,怎样反思,怎样磨课,怎样融合优秀教研平台再汲取教研活动的精髓诸多问题,作为青年教师,并未很到位地领会其中的精髓,更难很好地付诸于实践。笔者只是把自己工作之中的体会结合经验老师的见解,融合成自己的一些想法,以资来共勉,共同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
[1]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豆丁网.
[2]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最需要掌握的问课品课艺术.江苏人民出版社.
[3]沈坚徐杰.听课的心态、立场和视点.语文教学通讯,2011,1/B.
[4]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