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2018-02-24 01:38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汉语言转型文学

董 颖

(新乡学院 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5年1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联合印发的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明确了“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转型思路,指出了应当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高校(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包括: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转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侧重点转向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使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转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贯彻《指导意见》的关键在于摒弃传统“重理论”的培养模式,建立“实践和理论并重”的培养模式。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重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落后的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陈旧。陈旧的理念不但束缚着教师和管理者,而且还束缚着广大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普遍比较重视讲授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这种观念影响着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的学生普遍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认为,将来自己要到小学任教,不需要有太高的文学素养,也不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语言文学常识,掌握一些文学的基础理论,再学习一些教育学原理,应付小学生就绰绰有余了。

二是授课方式落后。长期以来,“照本宣科”“满堂灌”是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这种授课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因此饱受诟病。在电子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些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自说自话”,很少观察学生的反应。由于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打瞌睡等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三是教材选用不当。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过于看重教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教材的选用上向重点大学看齐,倾向于选用重点大学的规划教材。这类教材其实并不适合地方本科高校使用。例如,由钱理群主持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被众多高校作为首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被认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反思期问世的一部独具特色的教材,也是“文革”后编撰的一部具有转型意义的教材。就体系和内容来看,这部教材更适合研究生或者重点高校的本科生使用,然而,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选用了这部教材,结果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十多年不曾更新,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时代,这样的教材显然无法满足高校转型发展的需求。

四是课程设置不当。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所占的比重偏大,而实践课所占的比重过小,这种情况阻碍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总目标的实现。以新乡学院文学院为例,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有13门,其中,理论类课程有11门,在专业必修课中所占的比例为84.6%,而实践类课程仅有2门,在专业必修课中所占的比例为15.4%。新乡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有32门,其中,实践类的课程仅有7门,在专业选修课中所占的比例为21.9%。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该专业转型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问题。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或多或少都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从宏观上讲,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热门岗位相对较少,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从微观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合理,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竞争中不占优势。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要到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少部分要到其他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企业工作。相对于理工科学生和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自我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他们实践能力弱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在校学习期间很多学生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不注重提升职业能力,只注重学习专业课程,不注重学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普遍较弱。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在校期间无法获得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连试讲这样最基本的考核都很难应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2017年河南省新乡市郊区某小学招聘了一批有事业编制的小学教师,这本来是一件有利于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好事,但一些新招聘的教师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导致家长意见颇大。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讲课暴露出大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缺失的问题。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改变旧的培养模式。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这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的进程。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精英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建构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大众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变得比以往更加激烈,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适时改变培养模式,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很多高校不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固守精英教育的理念,将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既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顺应教育转轨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当前形势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策略

其一,转变发展理念。有研究者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应当调整培养目标,即由培养考试成绩优良的学生转变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2]。当前,要向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宣传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认识到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和新型培养模式的优点。与此同时,还要向他们宣传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使他们认识到转型发展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高校保持活力、实现长久发展的需要。

其二,改变教育评价方式。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尽合理,很多学校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这导致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了教授书本知识和指导学生备考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今后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要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这样可以确保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上。

其三,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遵循国家标准,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适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3]。

其四,增加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应当停止开设落后于时代的理论课程,增加社会急需的实践类课程。同时,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公关语言学”“应用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学时。

其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知识全面,专业基本功扎实,能够胜任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新闻写作、文秘、采编、校对等工作的人员。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质量,因此,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是让他们走出校门,到企事业单位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掌握第一手材料,从而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六,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此举可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闲暇教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指出,闲暇教育是一种能够促进个人成长的教育活动,开展闲暇教育可以帮助个人成长为知识丰富、精力充沛的公民。通过开展闲暇教育,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大学里,学生都有较多的闲暇,然而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应当怎样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学习了较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学校可以组织话剧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经典作品,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他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学社,让学生自己撰稿,自己排版,自己出版文学刊物,此举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统筹能力。

四、结语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对高等教育理念、体制的全面创新,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伟大工程。为社会输送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任务,地方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尽快实现培养模式的转型。

[1] 促进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就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答记者问[EB/OL].(2015-11-16)[2017-11-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511/t20151115_219011.html.

[2] 罗李平,杨柳,高正晖.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人才的创新培养与实践[J].数学教学研究,2010(12):83-85.

[3] 时培磊.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7(2):52-54.

猜你喜欢
汉语言转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