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象
(甘肃省瓜州县南岔镇林场小学,甘肃 瓜州)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切实感触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利用生活素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因学生的生活而精彩。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中引出数学问题,不仅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桃子”一节时,由于学校老师在听课,在教材的启示下,我设计了让学生“给自己的好朋友分粉笔”,然后大家互相评价和提出问题这一情境,结果学生兴致很浓厚,纷纷举手争着介绍。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亲历了“想说—说不清—寻找说清楚的方法—说得比较清楚—懂得依据实际说”的学习过程,主动性、趣味性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体验和感悟之中,学习效果比以往明显增强,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一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听课的教师对此评价颇高。
又如,在教学“节约”一节时,我和学生一起参与,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组里同学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组里的情况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再以得分多少评出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和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积极参与,而且提出的问题涉及面较广泛,例如:
学生1说:“我们组里有12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请问我们组里的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
学生2说:“我们组里有9个同学完成了数学作业,3个同学完成了语文作业,请问我们组里完成数学作业的同学是完成语文作业同学的几倍?”
……
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问题越来越多,思维越来越开阔,课堂也因此充满了个性与活力。
在教学“乘法”一节时,教材在最后一课时安排了一节“整理与复习”的内容,旨在借助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乘法的简便算法。教学时,我模拟“去商店买东西”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准备好自己要买的东西和纸做的“人民币”。从宣布活动照常进行到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兴奋不已……我暗自感叹,如果数学课都能对学生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那该多好!上课铃声过后,我走进教室一看,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已摆满了物品,有铅笔、钢笔、文具盒、书包,甚至有的学生还借来了学校的篮球等。他们早已做好了课前的准备工作,当我宣布“去商店买东西”开始时,学生便争先恐后举手要去试一试,偶尔还有学生来问我遇到的问题。
大约二十分钟后,多半学生已把自己的物品卖完了,同时也从别人手中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品,课堂中学生发自心底的快乐与激动令人感动,叫人欣喜。现举一例,a学生扮演营业员,b学生扮演顾客前去购买作业本,作业本标价5角,b学生要买6个作业本,付给营业员5元钱。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说出付钱、收钱的过程,还要说出为什么要找回2元钱……
这一小小的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显示,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数学,从应用中找到了“成就”后的心理满足,还使学生通过活动,识别了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的动手操作过程。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零距离的实际情境实践活动中去解决。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且他们爱玩、好动,上课经常不专心听讲。因此,在教学中我巧设合理的活动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认识、掌握数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周长”一节中,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量距离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下座位,想量什么就量什么,出乎我的意料,在课堂上出现了量桌面、量课本、量窗玻璃、量学习园地……这样“周长”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从我们自己的身边找到了。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中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才能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