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八十四)鉴定由灰霉病引起的万寿菊田间死株

2018-02-23 17:12李明远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微孔万寿菊灰霉病

年的11月,都是保护地灰霉病开始发生的时候。一般说来,灰霉病比较好认。一旦发生,可根据症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效果。

万寿菊灰霉病也一样。如果发现花朵上有些花瓣腐烂,长出灰色的霉层,一般都是霉病引起(图1)。但是,看得多了,就会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在条件不合适的时候,看不到灰霉,所以要弄明白是什么病还真的需要下点功夫。

时间回溯到2016年8月2日,我们到北京市延庆区的四海镇看制种棚里万寿菊的长势,发现里面有些死株。主管这项工作的黄博士问我是什么病?我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只见到病株茎、叶干枯,说不上来是什么病?再仔细观察,发病轻的病株先是叶片枯死,病斑通过叶柄扩展到茎上,在茎上形成纵向的暗色条斑;病叶多时,茎上的病斑会连成片,使植株枯死(图2)。

因为没有霉层,要鉴定它只好用组织分离的方法来取得病原。我们担心病株在棚里会有腐生菌附着在上面,特意采了一些轻病株,还到棚外以蓝天为背景拍下了轻病株的表现(图3)。

病菌分离工作比较容易,是用PDA培养基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一周后得到3个灰色的菌落。由于当时事情较多,我就将它转到试管斜面上,放在2℃的冷藏箱中保存起来。半年过去,我想起了这件没能完成的工作,找出此前保存的试管斜面,将它转到PDA平板上。待菌落形成后,采用常规的技术,观察它的侵染性及子实体的形态。

侵染性的试验是采用离体叶的方法进行。即采下万寿菊的叶片,先用自来水洗净,再用消毒水洗3次,将其分放在直径9 cm的一次性培养皿里。每个分离物3皿,对照3皿,共12皿。每个皿底垫有3张消毒滤纸并倒有少量的无菌水将滤纸浸湿。再将得到的3个病菌的分离物,分别贴在3皿叶片下端的伤口处,而在对照叶片下部的伤口上,仅放1块蘸有无菌水的消毒脱脂棉。然后一起将这12皿置于23℃的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6天后观察发现,使用2号、3号、4号3个分离物接种的叶片均发病,而对照安然无恙。说明这3个分离物对万寿菊的叶片都有侵染力。挑出病叶上的病原在显微镜下观察,都是典型的灰霉病菌(图4)。

接着又观察了病菌对万寿菊茎部的侵染性。即采下万寿菊的枝条,在三角瓶里用自来水诱发出根,在茎的中部用一束大头针刺上7个微孔,将带有PDA培养基的菌块贴在微孔上,再敷上一块经过消毒的蘸有无菌水的脱脂棉,用石蜡膜缠上。与此同时还用刺微孔、不加病菌的处理做对照。同时放在室温下(23℃左右)培养,第5天各接种病菌的万寿菊即发病,其表现为茎折倒(图5?图6),揭开石蜡膜及接种物,看到接种孔附近组织变为浅灰褐色、腐烂。将其放在培养皿中保湿,也见到了长出的灰霉菌,而未接病菌的对照安然无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从病株上分离的病菌具有侵染力。

我们还对病原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为淡褐色至褐色,长324~2850 μm,直径较粗,为2.71~4.17 μm,且下端与末梢的宽度差距不大,分枝3~7次(图7),分枝的末端略膨大,上密生小梗。分生孢子一般透明,略带淡灰褐色,雨滴形,密列在孢梗的小枝梗顶端(图8),孢子大小:(11.16~19.73)μm×(6.99~8.55)μm(图9)。孢子易脱落,可浮在液滴的表面滚动。与文献核对,确为灰霉菌[Btrytis cinerea Pers.又名:Botrytis state of 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Fuckle][1-2]。

这一结果说明这次在田间见到的病株也是万寿菊灰霉病。笔者认为,这种无灰霉症状的出现,和万寿菊所处的条件有关。一是此时天气较热,并不适合灰霉病的发生。再就是这个大棚在此期间一直是敞开的,相对湿度一直上不去,不利灰霉的产生。这次试验说明,灰霉病不仅可以侵染万寿菊的花蕾,还可以侵染植株。而在某些条件下并不出現灰色霉层,却引起植株的枯死。

时间过了近1年,我才将鉴定的结果告诉了黄博,告诉他制种棚里的病株是万寿菊灰霉病。他问这种灰霉病如何防治?我认为万寿菊发生的这种灰霉病不难防治。只要做好以下3点,还是可控的。①要随时彻底清除病残株,集中起来销毁。制种棚里灰霉病原少了,就不容易发病。②注意控制棚里的湿度。即在大雨前及时放下棚膜,避免雨水倒灌入棚内;浇水后注意放风排湿,中耕土壤,不给灰霉菌造成发生的条件。③必要时还要用药预防。即在发病的初期使用对灰霉病有效的农药喷洒植株。鉴于这种病株多从茎基部侵染,防治的时候除喷洒整株外,在根颈部应多喷些农药。可用的药剂较多,如50%异菌脲1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5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每7~10天1次,连续用药2~3次。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李固本,裘季燕.北京蔬菜病情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87-88.

[2] 张中义.中国科学院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89.

[引用信息]李明远.李明远断病手迹(八十四)鉴定由灰霉病引起的万寿菊田间死株[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31):36-38.

猜你喜欢
微孔万寿菊灰霉病
咏万寿菊庆七十华诞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CJ/T 263—2018水处理用刚玉微孔曝气器
微细电火花微孔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池塘微孔纳米增氧技术应用
金色梦幻之花
改良小切口手术根治腋臭72例疗效观察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如何防治番茄灰霉病
蔬菜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