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娟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电视台)
笔者从业十三年,从平面刊物的文字编辑做起,先后进入民生新闻担任出镜记者,参与社教专题节目和纪录片的主创工作,参与微电影创作、手机直播平台的主播工作以及微信公众号进行运营,深深感受到电视人的全媒体时代脚步越来越近。
让我们感受最为直观的,是全媒体时代倡导的“参与性文化”。受众不再是接收器,而是可以参与到媒介生产中的要素[1]。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媒介融合不仅鼓励受众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而且鼓励受众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参与和担当,促进“受众”角色向“公民”角色的转变。相对于信息传递、政策解读、活动报道等新闻宣传题材来说,“参与性文化”更加适合民生帮扶节目。
以泸州电视台民生帮扶节目《泸视帮帮团》为例,节目不再局限于记者采编制作,观众静静观看的形式,而是开通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并广泛征集志愿者,在各项民生帮扶和公益活动中,让对此事关心、关注、希望参与的广大受众都可以实际地加入进来,和记者共同完成节目的生产。以2017帮帮团志愿者暖冬公益行活动为例,节目团队组织40人的志愿者队伍前往山区村小,为村小100多名学生开展趣味课堂、互动游戏、集赞换取学习生活小礼品的活动,全体参与爱心午餐的制作,并在活动结束之时为学校全体师生捐出教学用具,活动内容通过电视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播出三集连续报道,共计十五分钟,而活动的过程则是每位志愿者全程参与超过六个小时。电视播出平台只是成为展示活动、规范过程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让受众参与电视节目当,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营造“参与性文化”才是初衷。
就新闻工作来讲,记者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或摄像记者,而是身兼数职,具备多媒体采集能力与整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多媒体思维,能够进行多媒体策划,成为全能型记者,这也意味着以编辑为核心的传统媒介体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往的单一的内容生产变为了集约式生产[2]。
对于传统媒体行业,我们要组建新的传统媒体组织结构形式,引进新的传播技术,开辟新的受众市场,找到新的信息原料,采用新的采编流程[3]。这样的转变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全方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首先,记者要灵活掌握新媒体技术,在复杂的新闻现场仍然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画面和信息,通过技术手段捕捉到位、回传或发布到指定新媒体中转平台,在紧急情况下应做好准备,进行全程不间断拍摄、无后期配音剪辑的现场直播。笔者曾经参加了泸州抗洪救灾的一线采编,因为情况紧急,全程实现无配音的现场解说和同期声收录的形式。而在2017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期间,泸州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的指令,开辟“晓娟逛酒馆”直播专栏,由笔者连续两天在酒博会现场进行持续性的手机直播。这样特殊的采编播形式因为是直接与网友对话,没有编辑编委中途把关,对“主播”本人的业务水平和媒体素养是非常大的考验。据统计,“晓娟逛酒馆”在线点击观看次数人次最高达到5万次以上。这也是泸州电视台首次尝试直播模式参与国际级大型博览会的最好记录。
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中,可以知道:第一,有竞争者,中央台一家独大、省级台强弱分化;第二,潜在竞争者如新媒体、通信及互联网运营商、转型过后的报业及广播;第三,来自内容、渠道、服务及终端各个层面都面临被替代的威胁;第四,包括版权内容提供商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供应商存在议价能力提升的空间;第五,来自用户和广告商通过互动传播方式、精准营销理念并让用户需求产生分化的新媒体出现。全媒体时代,无论用户还是广告商的议价能力都大大提升,信息传播渠道激增,内容资源多元化发展,市场也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4]。
让我们把讨论的焦点落到地市级电视台,除了大环境下分析到以上一系列的情况在发生,地市级电视台除了时政、民生新闻之外,其自办栏目大多局限于地域、资源、人气等因素,难以做大做强,品牌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民生帮扶节目,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其他类型受到制约的因素,反而成了节目借以利用的资源。
在这里以笔者负责的泸州电视台民生帮扶节目《泸视帮帮团》为例。这是一档以发布求助信息平台为基础,以策划报道各类爱心公益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倡导社会正能量为宗旨的节目。打造和确立这档节目的定位同样面临着诸多壁垒,比如地域界限,资源有限,对节目的影响力都有限制。然而,换个角度思考,虽然酒城泸州辖内共有三区四县,但是小地方却正好一打听就能知晓,后期播出之后,让观众觉得“知根知底”“真实可信”,从而对民生帮扶节目报道产生信任和亲切感。再者,虽然泸州本地企业和商家无法参与更大平台的宣传渠道,但对于回馈家乡帮助身边人却是有心有力的。《泸视帮帮团》有相当多的爱心活动,这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展示企业形象和培养团队文化的机会。
凭借认真做节目的团队精神,和以上分析的客观原因,泸州电视台民生帮扶节目《泸视帮帮团》从2014年11月开播至今,已经在四川泸州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和媒体公信力。如今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这样的生命力是否还会继续保持?笔者做出以下分析。
在新媒体应用的进程中,两个突出的时期引起笔者的注意。第一是用互联网技术武装新媒体的时期,第二则是新媒体真正思考自我特色、自我需求的时期。从BBS到博客,从播客到SNS,再到微博、微信,不断解放着受众对于信息内容的生产力,引领新媒体的革命[5]。
我们在短短十年时间,感受到了网络媒体潮流的不断更替。而电视是一种兼具多媒体功能的媒体,在网络以迅猛之势占据信心传递空间站之时,在各种新媒体形态不断呈现之时,电视媒体充分挖掘自身的画面语言表达技巧,利用除了有声语言之外的各种非语言符号,从而拓展电视的画面空间,实现丰富的信息涵盖,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需求。作为电视人,我们或许错过了新媒体兴起成长的阶段,但却在如今迎来了最好的时机——短视频生产。
短视频生产在文字图片泛滥成灾,视频网站滥竽充数之后成为大浪淘沙之后的新媒体流行趋势。如今,手机无限量和随处可连接的无线WiFi信号也促使短视频流行。抖音短视频、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美拍等视频网站和手机APP,一条、二更等微信订阅号都成为优质短视频的推手。电视台以音画取胜的传播方式,民生帮扶节目几分钟就讲清楚的“求助故事”“爱心故事”则更加需要在这样的平台上多加推广和传播。
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曾经以信息权威发布,以或全面广泛或专业深刻的栏目、节目打造来牢牢拴住受众的心,但现在全媒体时代,大家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登上互联网,或者点击打开微信微博就能够了解大事小情、学习热门冷门知识,还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与主流媒体相比,新媒体尚处于成长期,且经营活动受到商业利益推动,其公信力容易受到质疑,难以独立引领社会主流舆论,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6]。伴随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网络谣言也同样发人深省。一个事件发生引起“罗生门”的效应已经屡见不鲜,同样的疑问也极其容易发生在求助信息和爱心活动中。而民生帮扶节目依托主流媒体,是电视台团队打造的主创人员,画面同期声的真实记录,记者采访者的实名出镜,地点环境的实地考察,其公信度毋庸置疑。有了这样的基础,再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出去,那么不管是求助信息还是爱心活动,其内容的公开透明程度都是最高的。这样形式下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才能不被质疑。
做民生帮扶节目之所以在开始没能坚持下去,是因为它容易让人“看不到希望”。但凡能够作为选题拍摄采访后播出的求助信息,往往“命运多舛”,不具有典型性不足以吸引受众关注,而越是具有典型性的求助对象,则越发无从帮起。所以,起初将其放进民生新闻中播出,也有无法单列出来继续发挥选题作用的缘故。
但民生帮扶节目则不一样,它的重点在于“帮”。正如《泸视帮帮团》节目的呼号提到的一样“有事您说话,有难大家帮”,节目主旨不仅仅在于“发声”,更在于“行动”。媒体人的行动力本身就是一个受众关注点,加上这样的行动力是带有一定的舆论引导性。舆论也是一种价值观,通过公众的意见交流,舆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能够消除个体意见差异,引导公众的观念与社会主流所主张的价值观靠近。一方面能够对不良行为进行谴责和制约,另一方面更能够褒扬符合道德规范、民族优良传统的事物,对大众形成标榜和示范作用,帮助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此理论放在民生帮扶节目中,我们运用专题节目的编导意识,捕捉现场令人感动的瞬间,挖掘绝望困境中主人公的坚韧,团结的故事,通过现场出镜、纪录性拍摄采访形式,从行为和心态上弱化采访者和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悲观情绪,而放大其中值得尊敬、值得钦佩的细节,并且提前策划探访细节,在采访过程中加入志愿者,代表好心人士捐献物资善款等环节,从而引导受众关注点转移到正面积极的方向上。比如,患病家庭如需手术,费用高达数十万,但第一次入院检查,其实只需要五千元,这个资金缺口相比之下就更加容易达到筹款目标。再比如:有一家五口三人残疾的家庭,没有生活来源,长贫难顾,但最紧要的需求其实是夏季来临屋里没有电风扇和电冰箱,这是一家人多年的夙愿。这样一点一点实现家庭梦想,解决燃眉之急的过程,通过全媒体平台得到广泛传播,逐渐的援助力量多了起来,求助家庭的情况也越来越好。《泸视帮帮团》节目组就是这样形成了舆论场,通过行动力实实在在地传播正能量,激励着更多人勇敢面对挫折、承受苦难、与人为善、加入公益行动行列,大家都愿意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原本在民生新闻的范畴中,关于弱势群体求助,媒体记者帮忙,或者爱心团队关爱,组织相关公益活动都有涉猎,但一直是同信息发布、政策解读、现象分析、新闻特写或评论放在一起,成为栏目中的一则报道。在民生帮扶节目出现之后,这一部分被单列出来,受众需求明确,其影响力更加突显。
以泸州电视台《泸视帮帮团》节目为例,开播四年报道1200多期节目,受到关注的弱势群体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包括因病致残、因病致贫、失学助学、孤残孤老等弱势群体均有关注。需要得到帮助的个人、家庭和群体,需要传播公益的爱心组织和团队,需要倡导和呼吁广大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机构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专业对口”的媒体发布平台。
通过帮帮团记者团队的努力,很多急需帮助的家庭和个人都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和心灵慰藉,很多平凡普通的老百姓借助媒体平台达成自己的夙愿,很多渴望为社会出一份力的上班族、大学生成为帮帮团志愿者,长期坚持参与帮帮团爱心活动,还有更多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因为感同身受节目主人公的经历懂得敬畏生命、知足常乐,从而更加感恩,阳光、积极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笔者所在的民生帮扶节目《泸视帮帮团》,其节目形式虽然类似新闻,但内容打造却融入了多种电视手段和专题节目创作风格。此外,节目还拥有自己的logo,小片头角标,以及统一的采访服装和活动呼号,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使得《泸视帮帮团》节目不管是线上播出还是线下采访,都充满了辨识度。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令《泸视帮帮团》节目受众更广,关注度更高。在牢牢把握节目主旨的基础上,帮帮团节目组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全媒体平台让节目得到更大的发展。
作为泸州电视台一档民生帮扶节目,《泸视帮帮团》起初都是严格按照传统媒体的采编播要求进行运作。当节目开始成型,得到稳步提高的时候,《泸视帮帮团》节目开始在泸州电视台官方网站“泸州网”和“直播泸州”APP设置专栏,将单条视频放到了网络上。到现在,“泸视帮帮团”微信号和“LZTV泸视帮帮团”微信公众号也正式上线运营。这样,“泸视帮帮团”节目的传播渠道就从电视到网站,再延伸到了手机客户端。
不同于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慈善组织,民生帮扶节目属于媒体平台,其优势在于整合资源,所以《泸视帮帮团》节目也逐渐同市区县各级民政部门、市区县各级妇联团委总工会等群团单位、市区县各级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单位形成良性深入的宣传合作关系。不仅大家可以相得益彰,还可以更好地打造具有泸州城市印记的慈善联盟。比如,已经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批准的“2018中国人道传播与创新项目”——“酒城博爱帮”众筹平台慈善项目就正在市红十字会和泸州电视台《泸视帮帮团》节目组的共同努力下落地实施。利用微信公众号,众筹平台,更多社会善款将汇聚在市红十字会的捐款账户下,捐款明细及去向通过全媒体平台对外公开,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帮”的问题,而且还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场,通过真实的信息传递,营造精神层面的正面引领,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树立向善向上的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泸视帮帮团》节目组正在尝试用直播平台和视频网站更广泛地传播属于泸州的“正能量瞬间”。采访途中的感人画面、活动当中的震撼场面、当事人身处其中的见闻观感,网络直播能够将电视传媒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受众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通过画面真切感受到事件的最新进展,无论在时效性、真实感和感染性上,电视的说服力都是非常强的。不过,新媒体视域下媒介交流融合,主持人或者说现场记者的“把关人”意识和严谨的表达方式就非常重要了。这有利于树立节目的公信力,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公信力直接关系媒体的影响力,丧失了公信力就等于丧失了话语权[7]。
做电视的人都知道一个编导准则: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放大化。其实,做节目也是一个道理。在《泸视帮帮团》节目开播的四年中,有许许多多值得受众尊敬的“平民英雄”在推动帮帮团的前进。不管是节目组还是参与节目的受助者、志愿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帮团故事”。节目组正在梳理身边或励志或阳光,或敬业或坚韧的“平民英雄”,通过短视频形式打造“帮团访谈录”,打造一批“帮团导师”。他们的故事可以发掘成为热点议题,影响大众观念,这也是“舆论领袖”的作用。正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这每年一度属于中国人的精神礼赞的颁奖典礼一样,每个人都渴望被温暖包围,被善良鼓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令人感动的“他”并不局限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知名人士,而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个具体问题的“专家”和“权威”,或者成为某个爱心事件中人性光芒的承载者。
随着新媒体迅速崛起,电视媒体很多功能都受到威胁,其中娱乐功能被放大,很多寓教于乐的真人秀节目、竞演类节目正在吸引受众的目光。而令人印象深刻,让人难以忘怀的,通常是节目中倡导的关于亲情、友情、取舍、博爱等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理念,那些一笑而过、没有营养的节目是很难维持的。
民生帮扶节目也从中汲取到可借鉴之处:以公益之心树立节目定位,但不仅仅限于为做公益而做公益。《泸视帮帮团》节目组正在探索与更多社会组织、爱心商家形成联动,利用全媒体优势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生活服务行业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借助各类活动发动更多人关注节目,关注节目内容和公益事业。通过更多活泼生动的方式,用健康快乐的形式吸引受众,再通过团结协作的策划性活动,整合全媒体资源,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更好的机会。在2016年泸州举办中国国际博览会之时,由泸州电视台策划的中国首档白酒文化真人秀节目《酒那么回事儿》正是通过这样活泼开放的形式,宣传泸州城市形象和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最终与《泸视帮帮团》节目组将活动游戏环节所得收益,以及活动主办方提供的爱心善款,对特殊教育学校师生进行帮扶。
诗中有云:不拘一格降人才。笔者认为,传统媒体人更应“不拘一格做节目”。从现象升华思想,用故事提炼精神,纪实影像不是一种技术,首先是一种思想。风格不仅是形式,是内容,而且是在面对一个事物发生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坐标和认知背景去看待它,这才是栏目的风格[8]。简单地说,就是无论形式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媒体人应牢记: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做有温度的媒体人这一原则不能动摇。
全媒体为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与机遇。地市台民生帮扶节目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开发更多新形式,不仅能够做强做大节目本身,而且能够打破传统媒体受众的局限,使向善向上的志愿精神、公益理念为更多人接受。守住初心,开放思维,真正成为搭建地方帮扶桥梁,传播社会正能量,传递温暖阳光舆论导向的主流媒体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