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庭毅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广播电视台)
摆拍和补拍是种形式主义。一些记者在拍摄新闻中违背真实原则,拍摄走过场,采访报道不深入基层,追求新闻的高大上。例如,摆拍典型先进人物机械的笑容,摆拍主人公机械而被动的被采访,采访同期声提前安排如同背书,观众看这样的新闻会索然无味。这样的新闻是对电视艺术和新闻原则的背离。这些新闻由于摆拍痕迹太重,必定使人望而生厌,这样的新闻媒体也不会被受众所重视。
电视新闻的摆拍和补拍是抓拍和抢拍的对立面。摆拍和补拍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其不同点,摆拍是呆板地要求主人公或者某一场景按照记者的意图去布置构图,它是没有生命力的画面。而补拍是对新闻事件的还原,虽然有新闻事实的含量,但是它不是新闻事件是原滋原味,也不是新闻事件的真实展现,它缺乏新闻事件的内在美,也缺乏新闻事件的生动性。
还有部分记者或者新闻图片拍摄人员,他们往往是带着一堆“道具”出门工作的,想要拍什么新闻就配备相关的道具。笔者认为,这种补拍场面不管如何掩饰,都仍旧会破绽百出。所以说,摆拍和补拍是电视工作者的大忌。电视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记者在新闻工作中不可随心所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这一点来看,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发展亮点,要善于感知世界。这里所说的“先知”,就是要有先知先觉,要有预见性。在记者拍摄新闻素材时,去抓拍好的镜头,抓拍新闻细节,这是记者新闻敏感性的良好体现。
抓拍,就是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注重对有价值信息画面的取舍,它需要记者有敏锐的判断力去甄别画面的新闻价值,并要迅速拍摄下来。很多新闻都有突发性和短暂性,拍摄机会稍纵即逝,而往往记者抓拍到了这些鲜活的东西,便可以为新闻增色,这是记者必须具有的能力,因为抓拍的新闻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例如,2016年,汉寿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现场短新闻《县委书记的敬老情》,县委书记和五保户握手的流泪场面,县委书记看五保户米缸,县委书记和五保户对话同期声等都是记者现场抓拍到的,新闻播出后,观众反应很贴切,视频新闻在网上播出后,观众点击量和留言均达到了预期效果。2005年,汉寿电视新闻特写《党旗飘扬在一线大堤》:村支部书记带头跳入水中摸索闸门哪里漏水,党员们带头在水中形成挡浪人墙等,都是现场抓拍的典型之作。“目尽尺幅,神驰千里”,这些抓拍的新闻细节,能让人触景生情,还能为主人公形象增色不少。
在新闻现场抓拍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角感应,一般有“跟拍”和“固定长镜头”拍摄。跟拍就是人和摄像机运动随新闻主体拍摄,跟拍镜头一般不是很稳,甚至还摇晃不定,例如在救火、救灾、跟拍人物活动等场景,拍摄中的镜头抖动得很厉害,这样的画面反而会给观众很强的现场感及视角冲击,在对这样的新闻进行剪辑时,画面编辑要懂的取舍。
在现场采访摄像中,一般情况下都会使用“挑”“等”“抢”三个基本方法。“挑”即观察挑选。在事件发展中,会有很多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要把握重点去挑选画面。“等”,即等待时机,在这点上,记者要有耐心,要准备拍摄机位,把镜头对准重点人物。例如,笔者拍摄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调研村级党的先进性教育,一直想拍好省委书记与村支部书记交谈的同期声,便采取了不停机的方式跟拍,结果拍摄了非常精彩的同期声交流画面,这条新闻由于同期声特色突显,当年送省好新闻参评获奖。“抢”即及时抓拍,主要是反应迅速,眼尖手快。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点和规律性,任何人物也都有个性色彩,采写采拍新闻亦是如此。事物的特性往往突显人们的特色心理和求知需求,这样,新闻导向力就赋予了新闻工作者抓特色报道和抓特点拍摄的根本要求。
抓拍特点就是抓拍事件冲突和主题焦点,有事件冲突就有焦点问题,有问题突出,新闻就能引人注目并耐人寻味。问题焦点在新闻中还体现了矛盾,矛盾也是一种对比,艺术创作要有意识地运用对比,对比可以区分特色,还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通过对比唤醒观众的思考意识,从而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新闻拍摄焦点问题元素越丰富多样。
电视新闻需要多视角去看问题,多视角去拍摄画面,这样才能展示人物或者物体不同的特性,同时不同的拍摄报道方式,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带给观众新的思考空间。《市长张昌平让车救灾民》中,张市长亲自为灾区病人开车门、抱被子的场面,即新角度拍摄的镜头语言,画面从党和政府关心灾民的角度,把党的领导干部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角度抓拍的画面给予了新闻新的内涵。汉寿电视台现场短新闻《房屋被洪水冲垮前三分钟》一稿,紧扣党员胡开宽舍身救助危难群众这一主题,从颤抖的子堤、摇晃的电杆,洪水中被困的群众等主体画面,表现了很强的现场感。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求记者要有很强的新闻素质、文学素质、政治素质和艺术素质。记者在拍摄报道中,要用新的视角去反映主题,增加深度。一些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会寻找最巧妙的拍摄角度。例如,会议报道“全县召开科技工作会”,记者从新的角度入手,推出《汉寿县委政府重奖科技有功之臣》这一新闻,重点采写和拍摄会议是如何奖励科技功臣的,既排除会议报道程序化,又增加了新闻的灵活性。
要增加新闻拍摄深度,必须在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去抢拍挖掘,沙里淘金,显示新闻价值。例如,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考察汉寿灾情,若以常规性报道《姜副总理视察汉寿县灾情》为主,则新闻程序化太浓且没有新意,记者通过凝练,最后选择了重点拍摄姜副总理与沧港灾民交谈,关怀灾民的饮水卫生等细节为报道重点,并以《姜副总理叮嘱灾民:水一定要烧开了再喝》为题,以新闻特写形式,从小角度入手,通过现场同期声,反映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这一大主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复杂、多侧面的,拍摄新闻角度的选择也需要记者善于现场抓拍和抢拍,需要记者在平时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新闻记者要有“一叶知秋”的新闻敏感性,增强对新闻现场的鉴别能力,要吃得苦,耐得烦,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去创造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