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中国私纪录片的全新价值

2018-02-23 23:15周宇芳菲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记忆价值

周宇芳菲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1 私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

“私纪录片”是一个舶来称呼,最早由日本学者那田尚史提出,日文原文为“serufu dokyumentarii”,就是英文中的“self-documentary”,在英文翻译中,也被译为“个人纪录片”(personal documentary)。在《日本私记录片的起源与现状》一文中,那田尚史援引日本传统小说中以暴露隐私和表现自我著称的“私小说”概念,将视觉艺术家直接拍摄自己或者记录私人环境的个人纪录片统称为“私纪录片”。私纪录片作为一种小众影片形式,从发展至今关注度较低,在我国少有代表性作品,更多的是利用此种模式进行一种精神拷问或展现原生家庭环境,比如,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杨荔娜的《家庭录像带》等。私纪录片作为以第一人称视角为特点的纪录片样式,长期以来局限于早期的禁忌类题材和引发的伦理道德困境中,没有恰当发挥其更大功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私纪录片最大的特点“第一视角”逐渐被关注,这种类型也开始被一些导演采用,以片中片的模式应用到民俗、历史类的纪录片中,未来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私纪录片的全新价值

2.1 重申纪录片“真实”本质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实为表现对象,与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纪录片更注重一个“真”字。在如今的商业化时代,市场优胜劣汰速度加快,“真”既是纪录片博得满堂彩的卖点也是纪录片无人问津的根源。所以,“真”是什么、如何表现“真”是创作者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一部纪录片能否广泛传播并引发人们思考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方面,私纪录片恰恰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真”是私纪录片的最大标签,这种“真”发乎于本心,结构于“家文化”,远非简单的关照禁忌类话题,因而对私纪录片本真价值的重新挖掘与重新解读,有助于在当今社会环境中重申纪录片的本质,重新唤醒人们对真实的追求。纪录片的客观要求与主观表达一直都是学者们广泛讨论的话题,“真实”的尺度究竟应如何把握?“真实”与“艺术”的比例应如何调配?“记录”与“记忆”之间的联系应如何定义?私纪录片的真实从一定角度上讲是个体心理的真实,与环境真实、叙述真实不同,这种个体心理真实从源头上就具备更强的吸引力,解决了过度真实等于索然无味的困局。

2.2 展现个人文化价值

纪录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中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家形象构建的有效传播手段。一直以来,主流文化、集体文化、大众文化等是我们所重点挖掘和宣扬的。但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渗透,个人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逐渐认识到个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支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个人视角为主的作品越来越多,私纪录片“第一人称视角”的独特优势理应在个人文化的塑造与传播中发挥功用。一直以来,私人影像与公共影像有着明确的区隔,公共影像有着比私人影像更广泛的传播空间,如何使公共影像和个人影像有机结合,强化纪录片的延展空间值得我们探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更加关注自我故事的时代,通过网络交流与扩散,个体的发展往往会对整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思考甚至提供一些可靠建议。媒介的变革引发了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网络使普通老百姓拥有了更广阔的话语空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个人文化的价值及功用。私纪录片关注个体,如果将这种隐私进行恰当记录与传播,必将成为沟通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有效桥梁。

2.3 扩展文献价值

一方面,文献价值是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之一,如同口述历史一样,私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涉及一些较隐蔽,或存在量较少的文化、民俗领域,将有效扩展史料资源。另一方面,私纪录片的“第一视角”强化了资料的真实性,影像形式增加了资料的可读性,如果加以恰当引导与应用,可以有效强化纪录片作为文献的价值。近年来,在国产纪录电影方面,口述历史为电影的内容提供大量详实、鲜活的资料,私纪录片的留存将会成为更有意义的史料佐证。

2.4 仪式与传承价值

由于生理的局限性,人的记忆究竟会有多长我们无法确定,私纪录片在一定角度上讲具有家庭录像带的作用,通过影像留存的方式将记忆延伸。这些长时段、不间断的“记忆”恰好是时代发展过程最好的底片。私纪录片具有“仪式”的功用,在保留我国濒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5 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讲故事”的概念被重新定位,我们开始用镜头去书写自己的故事,而民俗、文化类的纪录片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在于故事的打造。例如,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本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历史百态、生活百态。

中国故事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没有了“人”,中国故事就没有了最原始的吸引力与基点。私纪录片在早期被定义为“个人日记”,事实上就是鲜活的个人故事,如果将这种方式有效加以利用,会产生比第三人称叙事更深的感染力。此外,在国际传播中,小切口立足于人类共通的情感,可以获得更有效的认同感和更强烈的感染力,是打造“适应性故事”的一种方式,有效利用私纪录片对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

3 私记录片在互联网中的传播优势

私纪录片以个人视角为基础,精准、平凡的视角以及多样的人物色彩有效契合了互联网“小微化”“分享化”“互动性”等特点,在互联网传播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发媒介的新一轮革新,不同的媒介平台需要不同的作品形式,在互联网平台中,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诸多特性赋予了私纪录片全新的发展空间与价值,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不会遥远。此外,短视频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制作模式,“一条视频”“二更视频”的成功试水让我们看到了个人记忆、个人视角的广泛发展空间,私纪录片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将成为我国IPGC,即网络自制的全新突破口,同时也会助力UGC,即用户自制模式的深度发展。

纪录片是记忆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人的记忆并不可靠,而纪录片恰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为一个时代提供影像的佐证和参照。纪录片最原始的价值在于通过保存人类记忆的方式,让人类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然后从中获得经验与成长,获得理解与宽容。这些特点正是私记录片身上最大的优势。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私纪录片的意义将不再囿于方寸之地或饱受禁忌之苦,更应脱离概念本身,将其优势与价值发扬出来,应用于我国纪录片行业。

猜你喜欢
纪录片记忆价值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