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露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近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也显著提高。国与国之间关系相对稳定,但是文化侵略崇洋媚外,大学生因为利益偷拍我国军事基地等事件,都是因为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处于培养阶段,易遭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国家应当要加强文化的管制措施和力度,防止直接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给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多元信息时代,新闻传播顺承时代的发现,在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文化信息在时代的发展下不断的进行补充和革新,以往信息传递和学习的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处于人生中学习,汲取知识的最佳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以往的不足,文化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太过于高深,甚至可以说乏味,而新闻传播则结合了具体的,各方面的时事,具有时效性,能够及时通过新闻,结合当下热点,进行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的传播。
当前新闻传播有多种类型,娱乐,时事,政治,军事等等方面,符合各种年龄段的需求。大学生平时的文化知识获取,主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而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变化,不仅仅对专业素质有着一定的门槛,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加分选项。新闻传播因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多样性,在多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最便利的学习方式,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大学生了解到这大千世界的各种奇闻异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第一,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整体心理思维的发展。新闻特有的特点就是简练,篇幅较短,呈现给阅读者该事件的重点部分。新闻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例如具体的报纸,时事杂志,虚拟的互联网,社交软件,这一特点决定着新闻传播具有的“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的软件“微博”,推送的各种简短的,吸引眼球的新闻具有非常高的点击量。剪短干练的语句,对大学生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对处于心理思维正在快速发展的大学生来说,全面的,传统书面阅读对整体思维的发展更为有益。
第二,新闻传播的媒体价值一定程度掩盖了核心价值。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较好的社会保护层面,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2]。对于接触到的信息很难做到正确的提取和是非价值观的判断。而新闻传播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盈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盈利的条件就是该新闻获得高流量的点击,并扩大到一定的范围。新闻媒体人就某一事件进行传播时,为了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往往忽略事件的真实性,夸大其中的亮点成分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3]。新闻传播固有的媒体价值,会让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忽略其中的真正价值。例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新闻事件,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人大都注重报道莫言的生平,发展,却很少注重对其文学作品的真正分析。
对于当下许多新闻都是十分零散的状况,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新闻信息的管理,例如能够对应的加强新闻筛选的能力,以及提高新闻社的一些编辑能力等等。提高审核的力度,防止一些垃圾新闻,碎片新闻充斥着网络,令大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筛选。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新闻信息的整体化,大学生在接受新闻传播内容的时候才能够有主次,有目的的进行,这样才可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才能够消除碎片化信息对当代人的消极影响。
新闻主要是服务于大众,对于当下的一些时事进行论述,然后发表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经济价值占很大的比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新闻社等的管制,提高新闻发布本身的核心价值,而不仅仅讲求经济效益。媒体价值逐渐在当下社会潮流中成为主流现象,这种情况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新闻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大众喜好,而忽略国家大事等等,那么就会引起国民对国家认知越来越少的情况,所以同时也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新闻社等等的扶持力度,减少以媒体价值为主流,多重视新闻本身的核心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间力量,而十八九岁的青年也是思想发展最活跃的一个年龄段,只有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指导,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使得他们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新闻传播并非只有弊没有利,只要控制好传播的内容,使得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改善,整体得到提高。以上是我对新闻传播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对消极影响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改善传播信息,加强校园管理,建造和平和谐校园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月尧.我国近五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综述[J/OL].北方 文 学(下 旬),2017,(08):143-144(2017-08-28).http://wlib.sdkd.net.cn:8989/rwt/CJFQ/http/NNYHGLUDN3WXTLUPMW4A/kcms/detail/23.1058.I.20170828.0937.202.html.
[2]朱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7:3.
[3]李欣怡.从新闻传播角度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7,(0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