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娜,高玉萍,薛继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工匠在古代被称为“百工”,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已知年代最久远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把当时的社会成员划分为“王公、大夫、百工、农夫、妇功、商旅”六大类,“百工”成为一个重要的专业阶层,历代中央政府机构均设有工部,反映出我国古代对工匠专业性、重要性和创造性的高度重视。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关于工匠精神,众说纷坛,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执着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汹涌而来,许多人类的功能或工作被机器及人工智能代替,但唯有人的情感力和创新力是其无法取代的。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加之历史的长期积淀,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高职院校大多为省市属公办或民办院校,扎根于地方,汲取丰富营养,是地域文化传播、工匠精神培育的天然“氧吧”,自然成为培育当代工匠的最佳阵地、涵养工匠精神的最肥沃土。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常州市,为江苏地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与苏州、无锡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常州作为一座拥有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中国大运河常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还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被称为“中吴要辅”,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繁多,有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竹海等自然风景区。常州有季札、陈济、吴稚晖、瞿秋白、赵元任、刘海粟、陆小曼等历史名人,主要特产有萝卜干、大麻糕等。
常州历史上拥有一大批著名的工匠: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中国印坛第一人”刘友石,“江南鸡范”范石甫,凹版雕刻宗师沈逢吉,留青竹刻徐素白、白士风,造园叠山大师戈裕良等,他们基于江南地域文化特质,在常州的各个领域深耕细作,创造出不俗的成绩,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常州留青竹刻等许多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辈们留下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执着创新的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学子,也产生了全国劳模、产业工人的标杆邓建军等一批大国工匠。2017年常州市遴选出邓建军、乔森等首届10位“龙城工匠”,成为全市工匠的精神楷模。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资源,设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与社会科学部合署办公),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借鉴台湾全人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及工匠精神培育。其核心理念一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个体,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文化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促使其生活、道德、情感、理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二是全面发展、健全人性。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执着创新的职业精神,实现学生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三是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差异,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愿望与长远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本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系统进行校园文化、实训室文化、教科研文化设计,引入地方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以创造养成工匠精神的外部环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江苏佳尔科集团、东风日产等企业联合打造实训基地,环境布置体现企业文化特点。全球500强企业艺康(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连续两年参加“感动工程”暨新生开学典礼表演,将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吴淑玄设立“劳模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团队创新能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师生形成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通过引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程、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技能比武等平台,切实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传播精益求精、执着创新的职业精神,营造工匠文化氛围。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整合社科部、信息服务中心优秀师资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学习平台。设置地域文化板块,开设“人文江南”“地方古典诗歌欣赏”等课程,线上线下同步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有记录,学习效果可考查。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建设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成为不同层次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学习平台包括“课程资源”“人文讲坛”“阅读空间”“学习天地”“考核测试”“师生园地”等六大模块内容,以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课程学习、知识浏览、师生互动、作业提交、考核测试等多项功能,让学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人文知识学习,同时也为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程弹性考核进行一系列实践探索。下一步拟开发手机端APP应用,实现地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信息平台的使用更广泛、更便捷、更高效。
2013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被常州市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传习基地学校,以“常州吟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刘红霞老师为首的校内外专家组成教育传承团队,面向全院开设吟诵公选课,普及、推广吟诵项目,使非遗进入课堂。通过非遗展览、民俗展示,让学生走近非遗。成立学生“吟诵协会”,排演吟诵节目,参与各类文化演出,传播非遗文化。2016年5月,段笔耕老师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历届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成立团队推广虞美人梳篦品牌,自主设计的梳篦承接团体私人订制,成为地方许多单位、团体对外交流展示的馈赠佳品。装饰学院钱凯一老师作为留青竹刻白派传承人,带领学生将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体育课程与学生身心发展、职业素养和地域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将体育课程划分为综合素质类、兴趣选项类、运动保健类和运动训练类四种。赛龙舟、舞龙舞狮、抖空竹、武术、阳湖拳等传统项目被引进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开展周末体育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接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州工程励志龙舟队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龙舟赛事奖项,体育品牌效果凸显,通过体育锻造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效显著。
近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持续举办以“走进常州、阅读常州”为主题的系列读书推广活动。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扩大参与度,大力开展“看常州”“读常州”“说常州”“秀常州”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参观历史文化古迹,举办特色文化展,邀请专家举办地方文化讲座,微博微信写作比赛、微电影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开展各类活动。常年开设“兰蕙学堂”“汉服社”“国学社”等传统文化社团,聘任校内外专家、教师进行专门指导。2017年,举办首届“闻礼月”活动,校企合作单位中华孝道园怀南国学院全程参与指导。国学系列主题活动生动全面地展现中华传统文明礼仪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魅力,在校园里营造了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广泛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工匠精神进行了融汇升华。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还有漫长的道路要探索,需要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职能部门及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大力支持,而且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不会一蹴而就,需假以时日,文火慢炖,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执着创新的工匠精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