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倩
(作者单位:喀什市广播电视局)
少儿广播节目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智力开发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提升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充分发挥广播节目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广播节目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当前,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发展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应积极、针对性地探索解决方案,促进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发展。
在我国,少儿广播节目是一项起步较早、由来已久的对象性节目。在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较低时期,少儿广播节目作为为数不多的、趣味鲜明的娱乐形式,陪伴和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成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进,信息爆炸时代已然到来,伴着而来的是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多元化、新颖化的传播媒介和娱乐方式。在多方刺激的吸引下,少儿广播受众群体逐渐被分化,其影响力亦由传统时代的绝对优势走向相对弱势。
开发少儿广播节目的初衷在于通过趣味性的寓教于乐形式,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开发及健康价值体系的形成,让少年儿童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这就意味着,少儿广播节目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档公益服务性质的广播节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少儿广播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如果具体的广播电台,少儿广播便被放到了不显眼、不受重视的位置。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台公益服务理念缺乏,很多电台将收听率、经济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受众群体相对狭小的少儿节目不受重视,资金投入相较薄弱,给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发展带来了极大阻碍[1]。
不言而喻,少儿广播节目的受众群体是少年儿童。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是指0-18岁的未成年群体。而少儿广播节目的策划者、主持者多是成年人,这就导致成年策划团队与未成年受众群体之间的硬性差异。鉴于未成年群体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要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必须根据其身心特点进行广播节目设计和策划。成年策划团队本身对当代少年儿童的现实需要、接受能力、喜好习惯等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认识,且容易不自觉地以成年人的思维视角去设计、策划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性,导致少儿受众群体流失。
各广播电台应明确少儿广播节目对于促进未成年群体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国家重视少儿广播节目发展的政策和号召,切实增强公益服务理念,摈弃将收听率和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的错误做法,将少儿广播节目摆在与经济、文艺类等广播节目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少儿广播节目的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及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趣味化广播节目奠定基础。
少儿广播节目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伙伴。促进少儿节目的趣味化发展,为广大儿童提供一个充满知识和快乐的学习平台,是培养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要求,同时也是广播电台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广播电台应根据儿童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以儿童的现实需求、喜好习惯等中心,以内容为抓手,持续推进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发展。鉴于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天性,节目应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儿童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在内容设计上,首先要坚持正面性原则。儿童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容易因为外界的误导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广播节目的内容必须明确反映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决避免似是而非。其次,选取内容丰富、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作为广播内容,并配以主持人相应的语调把控等,以大大吸引儿童注意力。最后,从少儿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选取趣味性话题作为广播内容,使广播节目更“接地气”。来自于生活实际的趣味案例更能引发少儿的关注和共鸣,因而是提升节目趣味性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发展,针对性是基础和前提。鉴于成年策划团队与未成年群体受众之间的硬性差异不可避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儿广播节目的针对性发展。应切实加强策划团队对于少年儿童现实需求、习惯喜好等的研究,比如,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及时获取少年儿童的特征信息。在全面把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地设计节目主题、内容及互动形式,带动少儿广播节目的趣味化发展。
互动是实现寓教于乐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打破“你说我听”的僵化模式,引发少年儿童思考,提升儿童参与体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广播节目中巧妙设置互动环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活跃气氛、增强节目趣味性的作用。互动环节的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少儿直接参与到广播节目中,与主持人现场面对面地交流和互动。由于该种互动方式允许少儿身临其境,因而互动效果较为充分,弊端在于对同时参与互动的少儿的数量存在一定的限制,因而覆盖面较窄。二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实现互动。该种方式方便快捷,互动效果良好,是当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比如,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互动环节抛出一个问题,收听节目的少儿可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知主持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答对者可抽取奖励。三是通过直播网络平台互动。少儿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可在直播页面进行留言,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等,主持人通过抽取评论的方式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四是通过写信进行互动交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以纸质为载体的交流方式,在交流效率上不占优势。但由于写信、寄信的过程需要耗费少儿大量的热情和努力,因而无形中增加了少儿的互动体验。
广播少儿节目只能用声音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最大化地发挥声音、语言的特点和优势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并赢得他们的持续关注[2]。主持人作为广播节目的“发声者”,语速应适中,注重亲和力的营造,并根据广播情境灵活调整自身的语言和声音,形成有层次、有起伏的发声特色,以满足广大少儿的心理需要。比如,在描述故事情节时,可通过采用拉长声音、加大语流起伏、改变音色等来达到区分、塑造不同人物形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