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投资区广电中心 福建 3631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地方电视台由于直接面对农业、农村、农民,应更多地关注“三农”,开拓创新,推进新时代“三农”宣传报道达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
“三农”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广大农民生活生产。地方电视台应提高对新时代“三农”报道的思想认识,在宣传农村产业发展、村居环境及乡风改善和积极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方面发挥地方媒体应有的作用。
党中央要求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党的十九大更是从党的执政使命出发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一些地方电视台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趋向,“三农”报道比重与“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强烈反差。新时代,地方电视台必须聚焦“三农”主题,从党和国家战略部署大局的高度定位“三农”相关宣传报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意识做好新时代“三农”新闻报道,为加快推进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服务。
地方电视台服务“三农”,应从新时代农民朋友的关注和需要出发精心筛选题材。从关注内容来看,当代农民高度关注农业科学技术、农村产业信息,高度关注各种相关政策以及农村医疗、农民养老、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政策信息。因此,地方电视台在题材选择和栏目设置上要把农民最需要、最关注、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最重要位置,重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百姓故事,这样的节目才有群众基础。从接收信息特点看,“三农”报道应让题材更软些,角度小些、巧些,形式更多样,力求做出农民朋友真正喜闻乐见的节目。
毋庸讳言,许多地方电视媒体对“三农”报道存有“偏见”:或因为“三农”报道缺乏经济效益而轻视;或认为“三农”报道难做,在节目布局上回避“三农”;或认为报道“三农”需要下基层,太辛苦。因此,需要从改进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入手,建立“三农”宣传报道促进机制,引导和促进媒体从业人员密切关注农村实际、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真正确立群众观点、形成“三农”情怀,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己任,用勤奋刻苦、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做真正贴近“三农”、倾情“三农”的宣传报道。
新时代“三农”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农村农业农民,用全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深度审视当代“三农”,更加精准服务新时代“三农”。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三农”报道的宣传任务,深入了解“三农”实际,深入浅出地宣传党和国家的各种重农支农政策,扩大信息量。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要分析报道他们在收入增长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漳州台商投资区广电中心开设的《农民之友》专栏,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政策解读,邀请相关部门解读政策法规,请农业专家根据时令季节讲解农业知识,在田间地头现身说法,为农民朋友答疑解惑。
广大农民需要信息与政策服务,更需要新闻媒体正确有力的方向引导。比如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农民“跟风跑”现象严重,于是反复上演种果砍果、养猪毁猪等现象。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及时采写了此类现象的新闻稿件,邀请农业专家分析其现象、原因、危害,使广大农民从中受到启示和指引。比如一些乡村仍存在诚信缺失、盲目铺张攀比、厚葬薄养等现象,我们在报道美丽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在促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方面发挥了电视媒体的独特作用。
我国各地农村农民收入总体偏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等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收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地方电视台做好“三农”宣传报道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围绕增收这一目标,地方电视台应积极转变宣传思路,谋划宣传内容。要由一般意义上的农产品宣传,及时调整到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标准化、产业化,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上来;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现代农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大就业渠道等增收新途径、新领域的关注和宣传报道。
地方电视台服务“三农”必须讲究精益求精,深挖典型内涵,创新宣传手段与报道形式,提升报道质量,做实做活“三农”报道。
一头是吃透中央有关农村经济政策,闻风而动,毫不迟疑。新闻要走在新生事物的开始,落远了,时过境迁了,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意义。另一头是要吃透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调查,不容走马观花。要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民在想什么、干什么,了解农民对党的政策的看法和反映,了解党的政策的具体执行和效果。如,我们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策划宣传报道任务,推出“乡村振兴进行时”专栏,围绕当地政府紧跟战略部署,突出规划先行、激活主体能动、加大财政倾斜等举措,走进基层一线,对话农民新理念,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子。专栏用及时、鲜活的新闻报道,生动反映干部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计划”这一新时代“三农”发展蓝图的感想感受、贯彻举措、实践行动,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三农”宣传报道策划中,要突出典型带动作用。记者要深入基层去发现典型和选取典型,用专业目光发掘其典型效应,形成有深度、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报道,带动农民学习新技术、弘扬新风尚、创造新业绩。如笔者采写的新闻稿《花卉产业在深山里绽放》,用走基层的形式进行报道,与花农一起劳动、吃饭,翔实地纪录下他们的艰辛创业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收获。该新闻既挖掘了典型故事、传播了正能量,又对偏远山村农民寻找增收致富渠道多了个选择参考依据。这就体现了典型的力量,也体现了媒体工作者的用心,稿件播出后引起较高关注。此外,对农村中涌现出的捐资助学、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等感人事迹的采访,也为农民树立了标杆和学习典范。这些报道贴近农村、切合实际,与老百姓密切相连,农民朋友觉得可亲可感、可信可学。
农业“四季歌”,不是季节农事简单重复的报道,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新意的报道。首先内容上必须体现预见性,提前将一些举措、做法、政策解读及注意事项告知农民朋友。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做好跟踪服务报道。像强降温天气来临之前,我们第一时间采访农业专家,请他们对防寒防冻措施进行指导,确保农作物安全过冬等。其次,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多向农民介绍既有明显季节性又有较强科技性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让科学性来武装“四季歌”。第三,要讲求内容的广泛性。当下,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近农村,享受田园风光。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农业新闻要唱好“四季歌”,视角就得由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扩大到林下经济、农家乐、生产加工、采摘旅游等,引导农民抓住发展机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在形式上,可采用对话、问答、故事、说唱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用富有个性和特色的、适合农民口味的报道和节目吸引和感染受众。在语言上,应体现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方言、俚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亲切感,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学会、读懂、用好这些生动的群众语言,能使电视对农节目活色生香,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收视习惯和审美需求,不断提升传播效果。群众语言学到了家,电视媒体也就实现了由走近到贴近“三农”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