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

2018-02-23 20:46
新闻传播 2018年1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发展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150080)

一、思政课程的时代价值与功能

在OECD七项素质中包括沟通与合作、创造与解决、自我认知与调控、信息素养与批判思维、终生学习能力和公民责任等,这些都是思政课程要完成的。首先,信息素养方面:在信息几乎无障碍流通的新媒体技术时代,如何做到立场坚定?思政课程通过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学生的立场,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分析判断,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避免乱花渐入迷人眼,顺应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在终生学习中,思政课程通过情感教育和信仰培育,培养有社会温情的人才,而非仅仅会专业知识的“两脚书橱”;再次,思政课程通过社会发展的认知介绍,时刻将学生带入发展中的社会,与时代脉搏共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感,提升学生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意识,规避有才无德的“利己主义者”,也避免大学生进入社会所产生的“隔代感”。另外,中国是一个注重以“德”为基础的伦理国度,伦理往往被定义成人的本质要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个体的发展标准被“德”的伦理所奠基,而“德”又以群为重。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建构上,儒家倡导“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以孝为先、以孝为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体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思政课程不可或缺。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基础上的专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反,情感为基础的通才是时代发展的潮流。1992年,联合国发展署的《人类发展报告》引入了“人的发展”概念。明确阐释发展不只是纯粹的经济内涵,更意味着“扩大人的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还包括扩展人们过上他们所期望、珍视的生活内容和范围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仅基于专业才能,更要以情商为基础。以情感为基础展现出特有的品格,即一定行动的性情、倾向,而这种特定品格的培养则来源于德育。思政课程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让专业知识人才具有责任感,对社会具有情怀,培育有理智和情感的道德人。轻视或忽视思政课程的发展,只能越来越多地出现“时代空心人”,出现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人。可见,思政课程不是给学生“注水”,而是学生、真正人才的发展和成长不可或缺的火种,它能够点燃人心中的一把火,启明心智,发现兴趣,培育潜能,让走入社会的学子能够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拓宽能力和技能之外的选择。

二、新媒体技术发展下高校思政课程的改进与加强

在社会思潮流行、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新媒体挑战的新形势下,思政课程必须改进和加强传授方式。

(一)加强思政课程主渠道建设,更新教学内容,让思政理论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色,而非落后时代,甚至出现理论与现实两张皮,导致学生厌烦,学而无用。思政课程的特殊性是引导思想、培育价值观,但只有学生认可和接受的课程内容推送,才有兴趣或可能去进一步接受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思政课程答疑释惑的过程就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在相关调查中,学生反映思政课程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脱节”。一些教师自说自话,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照本宣科,不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材过于理论化,注重结论,忽略了生动性和可读性;教学过程实践性不够等等,结果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吸引学生关注,学生想听的内容教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因此,必须加强思政课程内容的提升,教师授课也必须要与时代问题结合,如现时代出现的AI、经济全球一体化等,要与思政课本理论、思政教学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所处智能时代的特征,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发展;社会发展出现的热点问题或引发舆论热议的焦点,要搬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等等,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期待。

(二)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胜任思政课程教学。现代国家的发展,要求全体公民关心和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也就是说,先进的现代制度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身处其中的人的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而这种人格品质的培养和水平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输送和教育。其中思政课程涉及方面广泛,包括时事政治、理想信念、历史知识、马列理论等等,在新媒体技术带动信息发展过程中,要让思政课程成为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胜任,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构建作为课程的根本任务,让名师讲授精彩内容、解疑释惑,能够对社会大众行为做价值维度的分析以及对个体行为的自我矫正与修复,引领学生体验思考和内化,帮助学生简历学科知识与价值认同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创建实现这种关联的认知能力的路径,因此,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的培养,让思政课堂出现更多的学识渊博、视野开阔、理论深厚的名师。

(三)要遵循思政教学的“供需”关系和规律,让思政课程满足学生需求。对于思政课程,很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很少构建知识体系的,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像过客一样听思政课。如何满足学生对知识体系架构的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既要有课堂的讲授,讲透规律,真理服人,同时,知识的讲授也要引领学生自己的领悟,在头脑中建构起知识的框架系统,成为真正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思政课程提供知识体系框架下的真实问题和实践场景,经过学生的历练,提升其认知、满足其需求、解决其困惑、明晰其判断、坚定其信念,鼓足干劲投入其学业。

三、加强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

信息时代,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探索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思政课程的教学要从理论转化为感性信息以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教师必须具备利用新媒体技术转化理论的能力,即结合时代发展,探索网络线上线下相混合发展的教学新理念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规避传统教学出现的大班上课中理论重复、缺少代入感、交流感等问题。

(一)提升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满足学生成长期所特有的期待与需求。什么是真正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学生当下最想要的。因为需求也是要开发和培养的,没有意识、觉悟、境界就没有真正的需求。学生是与新技术时代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群体,不但如此,思想活跃,需求多样。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加强思想的同时,要通过新媒体技术渠道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提升教学内容的人本精神,激发学生的潜力、活力、创造力,主动关照学生生命中涉及的事情而不是任其思绪漂流,让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新媒体技术进入课程,活跃教育信息的传播渠道。在线视频、直播互动、小班研讨等方式,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方式。这些新媒体技术不仅带给学生仪式感,更能够通过平台随时提问,甚至通过会场相互切合的方式,让学生随时转换思考场地而具有新鲜感。新媒体技术还可以使课程的考核方式新颖化、便利化,打破传统思政课程教育的沉闷和考核的教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另外,新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作为构建性的学习者,学生无论在道德还是智慧上,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良好品格。新媒体通过展现各种现实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同情、责任、公正等价值观念运用到日常交往与讨论、服务中,通过反省和引导而达成共识,逐渐养成道德习惯。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营造教师与学生等主体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新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加入思政课程教学,加强多学科的融合共同体;通过新媒体技术,可以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与教师交流,营造多主体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利用新媒体技术互通,让思政课程的教学考核与平时学习环节灵活结合,营造教学管理共同体;通过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平台,让师生互通有无、交流切磋,营造师生探究的共同体等等,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思政课程教学能够更加灵活地正向引导学生,也能更大范围地吸收哲学人文精神渗入到思政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与教师在交互中获得思想的锤炼。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