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也吃透教材

2018-02-23 17:48海南省白沙县七坊镇中心学校罗亲琼
新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灰尘黑板

□海南省白沙县七坊镇中心学校 罗亲琼

在为师三十载的教学生涯中,参加过校内外大大小小的无数次的教研活动,我们听到的职场中各个阶层领导评课后的最多的“温馨建议”就是:“老师们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领导们的话落地有声,我们从不质疑。我们都告诫自己:一定要在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以便做好“施教”的准备,做到学生有问,老师就必有答。不然,误人子弟,我们担当不起!

教材,在我们广大教师的传统理念中,一直是单向属于老师“钻研”和“吃透”的专利,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来一次教学大变革,课堂大反思?这个变革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把老观念,老传统惯例扭转一下,换位思考,转换角色——也让学生吃透教材!也就是,我们应该在强调老师要吃透教材的同时,也强调让学生人人都要吃透教材。因为,教材本身就是老师和学生共享的资源。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基础上,我们师生一直共用共享着同样的资源。不会有人质疑,教材只是老师的专利,相反,教材恰恰正好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学习的自然生态本身就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本来就是那些莘莘学子。因此,让学生自主吃透教材,有什么不可以?

我想,今天斗胆破例提出这个有悖教学惯例的观点,不知道会不会招罪于己身?首先,我的想法并非“反革命”,而是经过了三年的教学实验——“先学后教”的新理念的践行给了我启示与写作的灵感。

三年来,我们开始进行“先学后教”的教学实验,我作为跟班进行教学实验的老师,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却也一路收获,一路惊喜。我们现在的五一班,正是当年三一班我带过来的四十多个孩子。这个班的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是:原先只是最初的几个孩子听话去“先学”,一大堆人不想自学,不听话,不在乎自学,他们一直依赖每课都等老师“教给”,他们才跟着“去学”,这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一直很固执,很难一时改变。而三年来,我一直艰难地坚持走先学后教这条新的教学历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这群孩子人人参与自学,他们由最初的少数人,到后来的多数人直到现在的人人都行动起来自学。我要求学生自学要走在老师的前面——他们自学在前,我上课在后,这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约定。我要求每人在开学初要买一本教师用书——《教材全解》或者一本《字、词、句、篇》,孩子们都买了。于是他们人人都在课前认真读文,认真识字,用心积累,背诵,认真理解,用心体会与感受,他们都认真研读教材,那本《教材全解》,那本《字词句篇》不知道被他们翻了多少次,揉了几多回?他们现在是一群快乐学习、幸福收获的最美读书郎。

本人为什么突发奇想,提倡让学生也“吃透教材”?原因是:本人工作任务加量了,实在忙不过来,又得赶功课,我想试一下(也作为教学实验的尝试吧):我想看看学生自学的效果怎样,能不能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于是,我决定上《新型玻璃》这一课。

课前,我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我问:“同学们,你们都自学第十一课了吗?”“自学啦!”学生异口同声地齐刷刷举起课本让我看看他们的自学情况。

“好!”谁来写出这篇课文写了新型玻璃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我来!”

“老师,我来!”

“好,愿意写的自动到黑板上来写。”

“呼啦”,一群孩子涌向黑板来抢位置。满满一黑板,写了斜斜歪歪的孩儿体:“夹丝玻璃网,夹丝玻璃,吸音玻璃,吸热玻璃,变色玻璃,这些玻璃能防盗,报警,能隔音,能变色,能吸热……”。

那么文章先写哪种玻璃?我这样提问。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告诉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先写哪种玻璃,再写什么玻璃,最后写什么玻璃。结果,孩子们都一一按顺序说来。于是,我顺便就按文章所写的顺序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去读,去悟,同时我也“灵活”地及时整理了板书。

接着,我又问:“你们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谁愿意上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我来!”,又是一阵“抢答”声!黑板低位处没位置了,他们搬来凳子在高处写自己的感受,有的跑到后面闲放着的黑板上写。长长的一块黑板,写满了歪歪斜斜的“孩儿体”。真后悔当时没有把孩子们的感受拍下来。总之,我自己读了他们的体会和感受,真的好感动!我暗暗想,五年级的学生,能写出这么成人语气的感受体会,是我不敢想象的,这是孩子们在课前“吃透教材”的好结果!

特别是我问他们,这篇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时,他们个个抢答:“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那么,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呢?孩子们一句句找出来告诉我:打比方的在第几自然段,举例子的在第几自然段的第几句,引用的是哪句话。我暗暗高兴——孩子们自学得真细心呀!他们一定是吃透了教材的。这节课变成是学生“教”给我知识了。

因为有了这次的教学尝试,我又再次“冒险”上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我只看了一下课题,我顾名思义,以为文章一定是写这个世界假如没有灰尘,一定是一个洁净无暇的纯净空间,多美好呀!那我们一定人人都是健康无污染的!没有灰尘的世界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我真的太讨厌灰尘了。可是,我错了!想不到,我问学生:“你们自学12课了吗?”学生:“自学啦!”大声且充满了自信。我暗喜又接着问:“这篇文章写假如没有灰尘会怎么样?”一女生抢答:“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老师,有灰尘也有好处。没有灰尘,天空中就没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老师,假如没有灰尘,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呀?如果不是学生的回答,我根本就不知道文章写的是灰尘的两面性。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自己应该是成了千夫所指的“庸师”了,我肯定是个违反教学常规的,不合格的,严重误人子弟的老师了。满身虚汗!然而,没有实践,就没有说服力,更没有发言权。我斗胆顶着风险进行这样的教学尝试,目的只有一个:证明学生是完全有自学能力的,他们有能力吃透教材,钻研教材。从今以后,我们不要只一味地强调吃透教材只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也更应该如此。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尝试,我兴奋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自学能力,更高兴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灵感”课,有了这次的教学尝试,我有了写作的灵感,感谢我的学生了!

其实,心理学也说过:“人类具备求知的欲望心理”,人从低龄开始就有了求知的需求,一个三岁的孩子,他看到邻居的小朋友去幼儿园上学了,他也嚷着要去;一个刚刚牙牙学语的宝宝,他看到许多新奇的东西都要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是求知的欲望。张海迪几岁就因为高位截瘫而不能上学,为了求知,她在家里独自“啃”书本,“吃”教材。张海迪就是一个吃透教材的活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只读到五年级就因为家里穷而上不起学,只好在家自学,他不也是一个吃透教材的事例吗?其实,学生也能吃透教材的!只是我们一贯来只把这个定向给老师而忽略了学生。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吃透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更多,理解更深刻!对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帮助。恳请同仁们不要曲解我的本意!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学生也能!不信,你们可以试试啊?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灰尘黑板
你真的认识灰尘吗?
灰尘快到桶里来
液膜法在线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教学实验系统研制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灰尘在繁衍
黑板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