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探究式学习逐渐被时代所认可。现代小学教育将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法与小学语文学科紧紧联系在一起,目的是稳固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更是孩子思维反应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在教育的范畴中起到了统筹上下的作用。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各种适应社会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的人生观都需要扎实的语文功底。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尝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优化和完善小学语文的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展开研究,展现相应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并对正在实施中的探究模式做出客观地评价。
1.教学模式呈现机械化。小学语文的授课方式一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课堂基本遵从读书、听讲、背诵、练习等一系列的步骤。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又以背诵和课后练习为重,以设定好的模式和框架进行教学。长此以往,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就会忽略思维方式的学习,忽略对问题本身的探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考试成绩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导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时死记硬背。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本也在不断改革,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迎合新一代小朋友的思维方式。我国许多教育单位的语文老师,因为长期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导致了部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模式不具有灵活性,表现得非常机械化。[1]
2.教学过程以老师为中心。“教育”模式应该以“育”为主,但沿用了十多年的教育模式几乎都以“教”为主,这种以“老师为主”的教育模式,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一项性格调查显示,当代小学生内心性格趋向于自我决策的人数已经占据整体数据的一半,相比于十多年前大部分学生对父母的话唯命是从的现象,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小学语文具有相当高的的学科价值,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写作能力,同时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课文的认知片面化,学生性格的格式化和一体化,不利于创造型思维的产生和新型人才的培养。
1.建立小组,积极探讨。小学语文的教材涉及的范围较为全面,从人文传记到科学研究,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歌的学习。教材编定的目标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习生字词和写作能力,更要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小伙伴之间相互交流的能力。以“人教版”四年级的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这篇课文讲了两个质量分别为1磅和10磅的铁球哪个先着地的科学实验。老师应该针对文章主题入手,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用等量的物体进行实践操作。在以小组为单位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答案。再以同一教材中的 《父亲的菜园》为例,这篇课文更适合学生讨论,它的特点就在于来源于生活,具有实质性的探讨意义,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由于生活阅历不够,致使他们对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理解不够全面。《父亲的菜园》涉及了种植方面的小技巧,也通过种植体现出了农民“父亲”的朴实。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探讨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认知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小组,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是探究式学习中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2.设立情景,角色扮演。小学语文有时候会涉及故事情节类、社会关系类的课文。在整个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人物性格特设,故事中的人物在情节的推动下往往会产生多个方面的联结关系,很多时候靠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达到完全理解,因此,要借助情景模式、角色扮演来辅助学生理解记忆。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会无形提出问题,对自己在短时间内进行角色确定,并且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也能根据场景来自我调控,在完成了这一系列过程后,就会呈现一场融入式的表演。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可以设计一些话剧形式的表演。《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中的对话很多,角色也很丰富,学生可通过扮演人物角色、通读课文、表演等方式进行学习,既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又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最关键的是可以使学生对各自角色的属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与此同时,角色扮演在小学生的管理中可以充当心理辅导的作用,教师利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师生之间的矛盾,说明角色扮演作为探究性学习教育的方法具有相当成功的意义。
1.纯探究模式,偏离教学初心。小学语文中的学习探究模式,不同于对科学现象和具体实验操作的探究,它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变化性,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学生展开交流,并根据所探讨的结果发言。探究性学习应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短时间内对语文课本的基本知识进行构架设计。现如今,大多数教育单位对探究式学习方法制定了集中一体化的标准操作模式,在运用探究方法的时候,不根据学科内容做相应的修正和改动,使得探究式教学呈现出了无规则方式的操作具体化现象。研究探究式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应用,教师需要认同“语文学科理解力”占据第一位,要想将探究式教育模式熟练运用,教师要根据相关学科的第一要点,提前进行资料的整合,对文章的中心理念、延伸理念等充分了解。如果生搬硬套,使得教育方法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搭配不当,那就是一次失败的课堂教学。[3]
2.“形式化”现象严重。探究式学习基于不同的学科性质,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但是小学语文的课本内容多样化,涉及的内容较多,相对开放独立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不足以适应框架较为保守的课文资料。这就要求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应处于多变的状态,但部分小组探讨的教学形式局限在表面形式上,不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应该对课堂程序进行适当的干预,针对不同资料板块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诗歌载体应当采用鉴赏性较高的教学方式,以情应景,提前准备影音设备,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赏析和借鉴;针对科研性较高的教学材料应该积极采取探讨的交流方式,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合课本内容进行可行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
探究性教育模式能很好地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它能适应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对话、图文、诗词等不同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能针对学生在语文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可以对学科的深奥问题提出猜测和设想,也可以通过非言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故事演绎中、探讨交流中找到最终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