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近年来,网络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其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的“发声”渠道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虚假新闻的泛滥。各利益主体本着实现自身利益的目标,而“消费”虚假新闻,造成各类新闻如“罗生门”一般,真假难辨,新闻剧情一次、两次乃至于多次发生反转,既消磨着社会大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认识,也在一次次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社会公序良俗底线的基础上,误导人们对社会环境形成错误的认识,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此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应充分借助电视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的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正本清源”作用,以此彰显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媒体价值。
任何一个反转新闻都会经历从产生、高潮、反转、高潮到衰退的过程,而在反转新闻刚刚产生的初级阶段,是加强反转新闻治理,规避反转新闻进入“高潮”或规避反转新闻进入“反转”状态的最佳时机。电视新闻记者应对反转新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能够通过网络、手机之类的媒体尽快发现那些具有反转新闻倾向的新闻事件与舆论话题。具体来说,这些新闻事件或舆论话题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采用极端的新闻画面、新闻事件来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激发网民愤怒的情绪,借此触发舆论的高潮,诸如2016年2月6日,一位有夫之妇因春节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为了发泄情绪,而编造了“凤凰男事件”,引起人们关于门当户对、地域差异、情感与物质的讨论。二是采用极端的新闻画面、新闻事件来反映社会大众对于特定事件、特定行为、特定群体的固化印象,由此激起人们不良的情绪,诸如大妈碰瓷玩具车的视频被传至网上后,不明真相的网民对该老人甚至是整个老人群体进行攻击、谩骂,呈现出异常混乱、低劣、负面的舆论氛围。三是通过传达“真、善、美”的事件来触发人们对于社会正义行为的同情和支持,诸如罗一笑事件、男友举债对植物人女友不离不弃事件等。电视新闻记者应紧紧抓住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尽快识别具有反转新闻倾向以及有可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舆论态势的事件,为及时、有效处理此类事件做好准备。
当前,部分新闻记者在获取反转新闻线索之后,基于追求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而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转载、点评相关新闻事件,从而潜在地助推了此类新闻事件的传播范围,激化了舆论态势。更严重的是,部分电视新闻记者为了追求话题效应,追求“热点新闻”所带来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在明知特定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质疑的情况下,而“故作姿态”地点评、分析这些新闻事件,从而大大助推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激发了舆论环境。诸如“凤凰男事件”之后,有的新闻记者在未完全了解事件的情况下发布了不当的新闻内容;“中国游客泰国疯狂铲虾事件”之后,有些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报纸媒体的评论板块,也对国人素质进行了一番“冷嘲热讽”。这看似表达民意、拨乱反正、大快人心,实则进一步助推了反转新闻的负面舆论影响力。针对此类问题,电视新闻记者在获知反转新闻线索之后,应首先以冷静的态度,甚至是要从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基本社会公序良俗、基本个人理性行为方式的角度来评估特定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据此直接采集新闻素材,来创作电视新闻作品;或者是展开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以验证事件真实性,从而在第一时间给公众提供新闻事件真相,避免舆论态势的恶化及严重的负面效应的出现。
反转新闻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因为有的媒体乐此不疲地消费新闻事件的“热度”,而并不关注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这些媒体人失去了追根溯源地考察和报道新闻事件真相的积极性。电视作为我国官方媒体,承担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和谐环境方面的重任,电视新闻记者在“源头”上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以及新闻节目真实性情况,进而影响到新闻节目在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的发挥。在此情况下,电视新闻记者在获取新闻线索、理性判断新闻信息真实性之后,应本着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前往事件发生的第一线,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获取新闻事件的真相,以正公众视听,防止公众因相信虚假新闻内容而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是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分析发现,很多反转新闻的“真相”并不难发现,只要新闻记者能够前往一线去搜集信息,便可以很容易获得事件真相,前提是新闻记者必须要具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主动质疑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并积极验证自己的判断。
每次反转新闻之后,都对公众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社会认知观念,甚至是个人同情心、怜悯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弱化了其社会认知水平,影响到其正常的行为活动,而当前反转新闻之所以层出不穷,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归根结底在于大众媒体忙于追求焦点新闻、热点事件,而疏于对反转新闻之后舆论环境恢复工作和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无法使公众对于各类虚假新闻、不良新闻产生识别意识和规避能力。针对这一问题,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做好新闻真实性识别与验证方面的工作,而且还必须做好后期舆论恢复工作,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高水平的媒介素养。具体来说,在反转新闻之后,电视新闻记者需要进一步广泛搜集相关素材,辅助新闻编辑创造出有关“反转新闻”产生根源、演化过程、负面效应和规避措施方面的专题新闻,借此使广大观众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各类反转新闻之所以会产生的具体原因,反转新闻演化的具体过程,反转新闻对于个人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认知方式、行为活动乃至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负面影响情况。通过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宣传和介绍的手段来提高个人对于反转新闻的识别意识和规避能力,避免因为盲信、盲从来源不明、真实性存在质疑的信息,而发表不好的言论或做出不正确的行为。
总体来说,反转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泛自由化所催生的一种“畸形”新闻形态,既误导观众视听和行为,而且也影响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电视新闻记者作为我国官方媒体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凭借着电视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消解甚至是规避反转新闻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记者一方面需要对于初级状态的反转新闻具有一定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反转新闻线索,随后以冷静的态度审视新闻事件,避免助推舆论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则需要追根溯源事件真相,为公众提供真实新闻信息,并且做好后期舆论恢复来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以降低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甚至是规避反转新闻的出现。
[1]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杨璐,贾艳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