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恒
纪录片《船政学堂》是一部关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历史往事的大型纪录片。它讲述了在中国近代变革下,船政学堂与其船政学子们的故事,整部影片大气豪迈,诗意盎然。影片结合中西学者视角,客观为我们呈现了船政学堂的历史往事,为当代大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除此之外,影片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表现方式也是可圈可点,值得借鉴。
在纪录片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心理表达是一种比较困难的方式,这主要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人物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本身就难以拿捏。“不同心灵之间的沟通是有限度的、暂时的、变动的和不稳定的,追求人与人之间完美的沟通传播效果,即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在经验的整体性意义上达到绝对融合,从根本上讲是无法实现的。”①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完全了解一个人,或者掌握一个人的心理是困难的,基本无法实现。
而当拍摄纪录片之时,当我们拍摄者与被摄者交往时,对于被拍摄者心灵的捕捉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内心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空间,即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爱人朋友,彼此也未必能了解彼此的内心,何况一个举着冷冰冰摄像机的人。”②
在纪录片制作中,拍摄者很难走入被拍摄对象内心探求到其真实想法,只能通过一些与拍摄对象的交流来推测拍摄对象的想法。即便如此,有时这种推测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可能性,也难以真正说出被拍摄对象的心声。
另一方面,历史人物是遥远的,是无法采访也无法直接交流的。历史人物存在于历史时空中,拍摄者却存在于现在的时空,拍摄者要靠近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困难的。对于历史人物心理的挖掘来说,拍摄者既不能接触到历史人物,也不能对其进行拍摄访谈,只能根据现有史料条件进行探寻和分析。那么,拍摄者要了解历史人物内心,并将其纪录和呈现,就更加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通过交流获得被摄对象的心声都不一定是准确的,那么对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挖掘和捕捉,其困难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我们能够通过一些方式了解到历史人物内心的想法,但如何将这种想法在纪录片中表现出来也是具有难度的。
这是因为纪录片其最本质的表现形式在于客观,摄像机纪录下什么,就为我们呈现什么,而人物的心理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用一种客观的表现形式去表达一种主观的感受,这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现代题材的纪录片中,或许会有一些手段来表现其中人物心理,如对当事人进行采访、拍摄当事人的神态、捕捉当事人的微表情等。然而,对于历史人物而言,这些手段都不可能使用。
所以,如何将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外化,从而呈现于幕前,仍然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难事。而纪录片《船政学堂》却在如何表现历史人物心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在《船政学堂》中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
通过历史保留下来的存物——书信、奏折,表现当时历史人物的心态,是最客观的,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一种方式。因为书信、奏折是人物自己写的,且书信和奏折也比较正式,尤其是奏折,是属于更正式的“官方”文书。通过影片中历史人物保留下来的书信、奏折等物品的展示,影片能够最具说服力地将历史人物面对历史事件的想法、抉择以及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于屏幕之上,使我们靠近人物的心灵。
在第一集《海国图梦》中,影片将左宗棠给朝廷上书的奏折展现出来,奏折内容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画面中配以书信真迹,极具说服力和权威性地表达出当时左宗棠对于建造船政学堂的心声。
在《世纪星火》一集中,影片将梁启超的信件呈现,从梁启超的信件中讲出康有为对严复《天演论》的评价——“眼中未见有此等人”。此处,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康有为的任何有关材料,却通过梁启超的信件了解到康有为对于《天演论》的态度,显得真实可信。
这些例子在影片中不胜枚举,再如,严复一行人驾驶着“建威”号练习舰出海时,影片中呈现出他们给老师写的信的内容。影片通过信件传神地道出了,在当时的中国严复他们这一代青年学生对于老师的思念和拳拳赤子之心。
对于体现历史人物内心活动而言,保存下来的日记手札同样是十分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的一种方式。但是,日记、手札与书信的不同在于,日记、手札是一种更加内心化和个人化的表达和流露。书信、奏折中往往带着一种理性的讨论,且因其形式比较正规严肃,所以往往表现在历史人物面对事件的选择和态度方面。而日记、手札则因其属于历史人物比较随意性、私人化和个人化的物品,更能展示一些人物感性方面的想法和情感。
比如,在影片中,借法国人日意格的日记来表现日意格对于初次和左宗棠谈论蒸汽轮船时那种愉悦的心情。通过日记内容的呈现,也说出了日意格对于左宗棠的印象——“极其热情”“朴实不傲慢”等。在《孺子可教》一集,影片借助于《田凫号航行记》这样一个手札,说出在西方人眼中的船政学子的印象——“从智力来说,他们和西方学生不相上下,不过在其他各方面则远不如后者。”在《问道“泰西”》一集中,通过郭松焘的日记,影片表现出他对严复既认可又佩服,佩服中又带有一点惊讶的心理。
诸多感性层面的心理,在影片中主要通过历史人物更私人化的日记、手札来表现出来。
除以上形式外,影片中还多次通过对不同研究者的采访,借助研究者之口说出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这是在《船政学堂》中最常见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方式。这种方式就客观性而言,不如奏折、日记、书信那么客观,但由于是借助各方面的研究学者之口所述,所以依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而且,因为是对现在的人进行采访,可以进行详细交流和多个角度的探讨,所以对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了解得比较详尽,谈得比较通透。
在《孺子可教》一集中,在“求是学艺堂”创办之初,需要一批聪颖少年,却无人问津之时,影片通过对不同学者的采访,让我们很好地了解了当时学子们的心态。
中国社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雷颐,从求知角度解释了学子们的心态——学子们不愿意去学习中国文化知识谱系中的边缘“声光电化”,认为那是“匠人”所学。中国人民大学何瑜教授,从体制角度来讲,道出了学子们面对的西学在当时的体制下捉襟见肘的态势,从而道出学子对西学有排斥态度的原因。通过不同学者多角度的分析,影片客观全面地展现出了当时学子不愿意参加“求是学艺堂”的心理。
在《蛟龙出海》一集中,当中国的舰队把日本人从台湾赶走后,影片既借助对沈葆桢后人沈冬的采访,又借助对台湾史研究所所长谢国兴的采访,分别从沈葆桢的个人情感和当时的政治形式等不同角度来说明沈葆桢不愿意离开台湾的心理。
影片中还有一些地方,使用人物照片和动漫情景再现来表现历史人物的心理。
“情绪是一种人物心灵活动的外化,除了从人物脸部的表情表露以外,更多的是外化为人物的动作行为,所以将心灵情绪化和行为化,即通过情绪化和行为化,来展现和提示人物心灵的情感世界,实际上也是纪录心灵的重要手段。”③不难看出,在《船政学堂》中,历史人物近景照片的使用是倾向于通过“情绪化”来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世界,而动漫情景再现则是倾向于通过“行为化”来展现人物心灵的情感世界。
一方面,影片中,采用一系列历史人物的生活近景照片,来呈现人物的“情绪化”。
《一声叹息》中,当数年之后丁汝昌再度走进日本,看到日本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心中满是担忧。为将丁汝昌的这种担忧呈现给观众,影片选择在此处配以丁汝昌当时于日本上野拍摄的一张近景照片。照片中,丁汝昌忧心忡忡的情绪直观呈现于屏幕之上,让观众很好地感受到其当时的心理。
另一方面,影片中使用动漫绘画的方式,将一些历史事件情景再现,通过动漫设计,将历史人物心灵进行“行为化”,进而使其心灵世界显示出来。
在《一声叹息》一集中,醇亲王奕譞首次巡视即将成军的北洋水师,途径山东烟台的时候看到一场海市蜃楼,并对此大嘉赞赏。这一事件,在影片中通过动漫绘画为观众呈现出来。在动漫绘画中,醇亲王心花怒放地指着远处,而站在醇亲王旁边的李鸿章却皱着眉头,扭着头偷偷地看着他。醇亲王兴奋的姿态与李鸿章忧虑的姿态在此构成鲜明对比,而通过两个人行为上的对比,也将纪录片中两个历史人物的心理——欢跃与隐忧——更明显地表露了出来。
影片正是通过这些方式,将历史中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拉近历史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而这对于人物内心的表述,自然有其独特的好处。
《船政学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将历史人物的心理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出来,为影片增加了以下几点审美特色。
《船政学堂》使用的多为信件、日记以及学者的讨论来表现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表现形式无疑加强了影片的客观性。
虽然影片中的历史人物距离现今的我们比较遥远,而人物的内心也是既难于挖掘又难于外化为视听手段的,但是影片通过借助历史人物的亲笔信件,日记、手札,再加上学者们的研讨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心理,不仅使历史人物的内心得以外化为视听形象,更让影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所依据。影片虽然表达的是人物内心的主观性想法,却借助客观媒介以及其他的影视表现手法使影片的表达和陈述更具有说服力。
比如,影片中借助赫德的信件,说出他对于中法马江海战那场战斗的评价:“真正的荣誉,当属于战败的人们。”影片中,将赫德的亲笔信件呈现给观众,不仅成为展示赫德内心想法的一种途径,还增添了其真实性与说服力。
影片中,借助信件、日记等形式将人物的内心与事态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日记书信的呈现既是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是事情发展的进程。
比如,《海国图梦》一集中,左宗棠申请整理水师的奏折一方面表达出左宗棠内心,同时也对“湘江夜话”的结果给出一个答案。《一声叹息》一集中,中,法马江海战之前,张佩纶、何璟等与朝廷之间往来的电报,一方面表现出张佩纶等面对法军积极抗战急切的心理,另一方面也道出马江之战中国惨败的背景。
除以上亮点外,借助多种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也使影片在表现手段上不会显得单一。日记手札的权威性,学者们的多视角详尽讲解,漫画的生动形象,使影片中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
《孺子可教》中,当英国教习逊顺虐待侮辱学生时,影片使用漫画将逊顺的傲慢与刘步蟾年少倔强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不但让影片内容更加丰满,还为影片的叙述添加了动感和生机。
总之,《船政学堂》从纪录片如何挖掘和表现历史人物的心理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我们从中既看到了当代纪录片源于技术的进步而在表现能力上有所增加的态势,也看到了制作者巧思妙心的运作下影片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探索。
在央视网网站上,我们看到网站对《船政学堂》的简介是这样——“首次以编年体与共时性兼备、中西文化学者共同讲述的国际化视角,从‘人’的角度切入,来讲述船政学堂以及船政毕业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既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其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便无可避免,而对历史人物心理的挖掘更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去靠近历史人物,去了解历史事件的一种策略和途径。影片借助于以上诸多影视手法,对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挖掘,为我们呈现了立体、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匠心之笔,独具一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王颖吉.两个心灵如何知道同一件事物?——威廉.詹姆斯论人类交流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J].现代传播,2017(2).
②潘志琪.浅谈纪录片人物内心的记录和表达——纪录片《迷墙》创作报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6).
③汪向阳.纪录心灵的艺术——电视纪录片创作谈[J].视听纵横,2004(3).
[1]石屹.纪录片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响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洁.纪录片的虚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颜纯钧.电影的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5]李明海,郝朴宁.中外电视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