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柯宇
在音乐真人秀节目几近饱和的状况下,《蒙面唱将猜猜猜》的异军突起,要归功于节目的形式创新,歌手以蒙面的形式出场,起到了吸引观众的作用。本文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观点来分析节目中蒙面歌手媒介形象的重构现象并对其原因进行社会学分析。
罗兰·巴特认为,一个符号由能指(表达面)和所指(内容面)构成,“表达平面(能指)”(E)和“内容平面(所指)”(C),意指作用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那么,“ERC”就构成了一个直接意指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也可变成第二系统的表达层,即(ERC)RC,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含蓄意指系统。[1]因此,可以把蒙面歌手看成是一个符号,来分析符号是如何通过意指作用来建构形象的。
蒙面歌手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的能指(不管是声音的还是字形的),通过意指作用对应的所指的是实实在在的人,这些人站在舞台上唱歌,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偏好、特色等修辞色彩,从而在唱歌这个语境中,一提到或出现这个歌手的名字,受众会不自觉地把具有某种特质的歌手形象联系起来,而不再是最开始的不具意义的人的形象,这就使得一个符号通过意指作用构成了一个含蓄意指系统,它具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一个歌手是一个大众化的符号,有着固定的媒介形象。但在戴上面具之后,这个歌手隐藏在面具之后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可以用符号学里的中性化理论来解释,即戴上面具之后,歌手这个符号失去了适切性,不再具有意指性,变成了一个零度的符号。随着蒙面歌手的登台,他们就处在了一个新的语境下,有了新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变成新的符号能指,出现了一个所指存在两个能指的情况,于是重新构成了一个意指系统,使歌手的媒介形象得以重构,从而打破了刻板印象,蒙面歌手以一个崭新的身份和形象被受众认知和接受,给受众新鲜感。
那为什么这种创新的节目制作可获取更高的收视率呢?肯定是契合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或者心理因素。
一方面,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多样性、通俗性等特点迅速适应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大众文化进入文化生产领域,电视娱乐节目也从艺术品转化为产品,受众消费着这些产品。[2]由传媒推动的大众文化此时已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并引领大众进入狂欢的时代,在这种文化的浸润下,追求娱乐、轻松消费、张扬个性、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成为受众的主要诉求。而歌手的媒介形象的转变正契合了这种追求自我的解放,全新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诉求,通过对她们的使用来实现心理的满足。这也体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物质与安全得到满足后,人们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根据各阶层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即强势集团(人数少,属于精英阶层)、中间阶层或中产阶层(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弱势群体。[3]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也在不断出现,这种社会阶层的变迁、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受众需求的分化与多元化,电视媒体人在传播实践中不仅要协调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还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所以,他们在基本导向的框架下, 努力探求并确立传播的价值取向路标,实现通过再现社会现实来建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进而影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由此,《蒙面唱将猜猜猜》歌手媒介形象的变迁是电视媒体在社会阶层分化和受众需求分化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对《蒙面唱将猜猜猜》中的蒙面歌手媒介形象建构问题的符号学分析,探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够把社会、受众、电视媒体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一个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并且契合社会心理的必然结果。社会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受众的心理,基于此,受众自主选择各种传播资源。同时,电视媒介的也不断探索创新,来吸引更多受众,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
[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1).
[2]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J].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俞红.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