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五十四中学 河南洛阳 471013)
广大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新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化学教材的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化学知识点初、高中出现概念不完整,有局限性,举例出现分歧等问题,使得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化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近几年河南省中考试题中高中知识迁移下放不断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加以变革。
课程改革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化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新时代对教师角色转换提出的要求。而教师将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课堂教学由“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过程。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密切化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和态度。
传统教材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及习题。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节,教学内容枯燥,难度大,微观内容不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天平直观图示,通过天平上人形化的原子更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增强了趣味性,又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2.恰当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另外,我们应有意识地利用阅读教材,安排学生自学,自己提问,自己分析,自己解决,还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教材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某学生自学后曾提出“如何测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这个问题极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在集体大讨论中,我们得到了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案,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测定。结果并不重要,这个过程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应体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新特点。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里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里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讲“化学的变化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无色溶液酚酞加入另一种无色溶液氢氧化钠中,颜色变为红色。学生对此非常好奇,感觉化学就像魔术一样,给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由好奇心逐渐转变为兴趣,由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合作性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适应社会的技能,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学会合作是学生的一种交往的能力,更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化学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分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让小组通过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的问题。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
个性的学生,呼唤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让我们以全新的风貌,走进新课程,培养个性的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