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课程能力的转变

2018-02-23 01:34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改革

(大连市甘井子区松山小学 辽宁大连 116031)

德育将成为21世纪的灵魂,这是由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师是理想道德的代言人,是现实道德的体验者,要实现德育的目标,就必须经过教师中介,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才能形成符合自身需要和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的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新型教师必须对自身进行观念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1]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必须紧跟时代需要和改革的要求,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把公共的教育理论和自身经验结合,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理论,这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的表现。教师观念的转变包括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即为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转变。[2]

首先,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的,而非静态的、单一的、预设的。

传统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静态的、单一的、预设的,课程形式即为教材文本。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生成的,它突破单一的文本形式,并与周边环境互动,形成复杂的、多元的系统,使课程具有活力和创造性。正如多尔所说:“处于过程之中的网络(系统)是一种转变性的网络(系统),不断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之中的创造性潜能。”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课本为纲”的观念,意识到课程文本只是学习的一个“引子”,只是存在于师生交往互动中的一个材料,真正的课程则附着在活动主体身上,存在于活动主体的生活世界中,衍生于具体的实践进程中。

具体来讲:

1.教师本身即课程

教师本身即课程,因为教师身上凝聚了很多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和需要,有意识的激活这些经验,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2.学生的生活世界即课程

学生的生活世界即课程,而且是德育课程的基础。道德教育本质即在适应中超越,是“应然”和“实然”的结合。从课程的制定到课程的实施都要围绕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状态,并适当的超越,使课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3.活动即课程

活动即课程,在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由于师生对共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他们相互交流和沟通可以是原本的课程得到延伸和发展,衍生出一些内容,这样的实践正迎合了新的课程理念,即课程是生成的。

二、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成功的保证

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很多因素作保证,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师因素。具体来讲,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课程的反思能力。

1.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

现代课程改革是新型改革。所谓新型,是指参与改革主体的多元性,改革对象的发展性、生成性,改革样式的灵活性,改革倾向的生活性等。其中,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开发、设计中的一员,这是由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教师自身的条件决定的。

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体验。课程的内容、方式都要体现这一思想,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给学生以生活的指导。教师最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他们的生活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最了解学生的兴趣之所在及内在需求。在国家课程设计中,教师的参与可以让课程内容很容易被其他老师及学生理解并最终接受。有条件的教师也可以亲自参加课程材料的编写、设计,把学生在生活世界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以适当的形式再现于教材,从而加强课程引导的时效性。[3]

2.教师要具有课程实施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实施新课程是中心环节。课程实施的理念,实施的方法、途径等,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由解读新课程的能力,即解读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的能力,这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现在的课程改革主张回归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实施“体验课程”。其次,在具体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技能。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进行对话式教育,教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东西。那么,教师就应该掌握对话的技巧,明白运用什么样的对话方式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权威,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进入学生之中,做到既外在于学生,又与学生同在。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情境,与学生展开真正的心灵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同桌、小组、大组之间的讨论和离开座位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通过种种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抽象内容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增加德育课程的活动性和发展性。

3.教师要具有课程反思的能力

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近几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其更具合理化。有人认为教师的反思可以分为三种:

首先是实践中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反应,从而及时作以调整;其次是对实践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的,教师可以分析发现横的实践活动,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除此之外还有为实践反思,则使用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分析课程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课程内容或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德育课程改革是难度最大、任务最重和最具挑战性的改革。改革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因此,改革中不免会有失误和不足。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必须主动地参与其中,为改革出谋划策、积极实践,并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1]朱小蔓.道德教育丛论(第一卷)[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20页.

[2]吴慧青.《论教师的课程能力》,《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4页.

[3]刘海民.《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15页.

猜你喜欢
新课程德育改革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改革之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