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第二十中学 吉林白山 134700)
新课程理念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讲解是课堂的重要部分,也十分有必要,但并不是越到越好。对于有些浅显的内容,学生只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播就能够理解,但教师一味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进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习题训练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训练的机会,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有些教师的条理不够清晰,没有合理安排训练的时间,甚至让练习时间占据课堂的一大部分,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1]
部分数学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在他们心中数学是没有生命的,只需要按照大纲按部就班的讲解就好。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点,并罗列几道经典例题,再挑选学生回答问题,一堂课就算结束了,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并没有顾忌到他们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的步骤讲解,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互动。学生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进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模仿与训练,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阻碍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使课堂氛围变得机械与沉闷,最终的课堂效率也得不到提高。[2]
许多教师专业知识过硬、知识范围较广,但是并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难以精准的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平移”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的讲课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这些图片的共同点,教材当中的图片是经过平移后得到的,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平移的整体过程,并加深对与平移有关的概念。但教师并没有充分揣摩到编辑的初衷,只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展示,这就是大部分教师所采取的讲解方法。学生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平移指的就是全等的图形。
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在因素之一就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谐融洽的教学情景在教学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有着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采取实用有趣的情景,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内在感情的条件,引入生活化、趣味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感情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领悟学习互动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入真实的事例,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同感,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备课与讲课的过程中应将兴趣作为关键,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习效率大大下降。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有着较高要求,需要加强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减少心理压力,积极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些交流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长板与短板。加上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努力过后的成功,拥有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教学互动,可以是分组交流互动,还可以是课堂互动,结合各种数学教学实践,例如数学讲座、专题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相关知识,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意识与学习能力还不够健全,学习的方式方法主要受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喜好等参差不齐,但是会通过一些活动表现出来。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简而言之,优质的数学课堂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3]
总而言之,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这门学科的独有魅力,最终实现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的提高。
[1]刘伟,刘广军,黄晋会.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实施现状调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5).
[2]张景斌,郝婕.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认知一致性的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3]张良,乐维英. 教学方法的理解误区、概念重建及其构建策略——基于知识论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