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生活压力,面对逆境或困难时的良好适应能力,也指的是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反弹能力”。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调查研究逐渐出现,但针对于医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专门调查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将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探讨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以及相关的心理弹性水平提升策略。
本研究选取200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得到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被试年龄在16至22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99±0.947)岁。其中男生70人,女生125人,各占样本的35.9%、64.1%。
本研究采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对被试进行施测。该量表英文版由Connor和Davidson于2003年编制,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年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修订。量表采用五点评分。得分越高,个体心理弹性越好。本研究中,总量表和量表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91,0.88,0.80,0.60。 本研究采用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输入,以及进行相关的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总体研究结果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弹性平均水平为70.88分,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被试占总体的56.41%。
首先,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可以说男女生在心理弹性方面并未体现出明显的性别优势。本研究就本批被试的心理弹性在性别差异做了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被试在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及三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虽然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69.73±14.53)与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71.52±13.58)相比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其次,心理弹性在不同专业上未呈现出显著差异。对医学新生的心理弹性在专业上的差异所做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虽然精神医学专业与社会工作学专业的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平均分上要稍高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是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与社会工作学专业学生在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心理弹性是在压力或逆境情境下个体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个人特性。心理弹性的本质是主体通过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而达到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良好适应。这一定义也揭示了心理弹性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相关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提升的。
一方面,学校应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新老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更加直接、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站,开展大学生心理服务日等形式进行心理咨询,由受过专门学习与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交流、探讨及解释,改变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促使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改善生活适应性,提升心理弹性。
医学生是高校教育中的特殊专业群体,他们的学业压力、学习环境与职业认同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医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培养医学生的专业信念是医学生完成学业及踏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学院应组织国内外的专家针对学生的专业进行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及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认同。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性,只有树立牢固的专业信念才能使学生干预面对在校期间的各种困难,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水平。
辅导员与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纽带,辅导员与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6]。辅导员与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状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共同探讨解决困难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
首先,学校应在新生开学之初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予以相关的咨询。其次,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再次,定期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评估。第四,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与咨询。
心理弹性的培养首先要发现和扩大个体优势,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帮助大学生强化和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社会公益、社团等活动,给大学生表现个体优势的机会,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强化和扩张优势,弥补缺点,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水平。
[1]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2]刘书瑜.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金灿,崔文香.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研究,2009,11:76-77.
[4]郝力.医学生心理问题与预防措施[J].心理健康教育,2008,1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