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璜
【摘 要】非遗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拥有地域性强、投资成本低、成效明显等特点。将非遗开发和精准扶贫相联系,用非遗扶贫实现湖南侗族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精准扶贫开发的创新性手段。本文基于非遗扶贫的背景,探讨湖南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对策,旨在用非遗扶贫促进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双发展。
【关键词】非遗扶贫;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242-01
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湖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有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其中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风情浓郁,非遗文化资源丰厚,将非遗开发和精准扶贫相联系,用非遗扶贫实现湖南侗族地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目前精准扶贫开发的创新性手段,也有利于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
一、湖南侗族非遗文化传承现状
(一)传承人发展现状。非遗文化和民族语言、民族生活方式、民族思想息息相关,湖南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人主要以侗族人为主,侗歌、傩戏、侗锦、侗族芦笙、侗族拼布、侗族印染、侗族雕刻等非遗都历史悠久。然而受现代文化影响,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由于形式陈旧、审美落后,遭受一定发展阻碍,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
(二)政府支持力度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湖南从省、市、区(县)级都积极开展各类非遗保护工作,颁布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例如,通道侗族自治县不定期举办“多彩非遗精彩生活”宣传展示活动,把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编创为文化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吸引游客观看购买。
(三)社会百姓了解现状。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处,相比东南沿海地区城市,这里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宣传工作不到位,通道县在全国的旅游知名度并不高,社会百姓对通道县的了解相对较少。
二、非遗扶贫背景下的湖南侗族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对策探索
(一)将现代设计元素与侗族传统非遗技艺有机结合,开发美观时尚的新产品。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能力越来越高,他们偏爱集实用性、美观性和独特性于一体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湖南侗族非遗产品不缺文化性、技艺性,但在美观性、实用性、独特性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以侗族织锦为例,湖南通道侗族织锦编织技术复杂、图案纹样精美、色彩搭配丰富,但放入现代生活中,单纯的一块织锦略显土气、陈旧以及华而不实,实用功能不明显。要想侗族织锦卖得好,必须将现代设计元素有机融入进侗族织锦传统制作技艺中,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现代时尚相结合,按照美学原理在色彩、材料、造型、图案、包装上下功夫。并且尝试将织锦的用途扩大化,加工生产出侗锦靠枕、侗锦包包、侗锦文具袋、侗锦香囊、侗锦扇子、侗锦装饰画等产品,这些商品单价不高,却集艺术性、实用性、方便性、礼物性、特色性于一体,极易吸引人们目光。
(二)开展侗族传统工艺传承人研培计划,吸引当地百姓加入并增收。政府及湖南省内相关高校要联合制定侗族传统工艺传承人研培计划,从社会群体中招募热爱侗族非遗文化的年轻人,由侗族非遗大师亲自授课教学,有系统地进行专业训练,为侗族非遗文化培养高素质的传承人才。此外,政府还要联合非遗生产性企业,深入侗族贫困村落中,优先将贫困家庭中有一定非遗制作技能的人纳入非遗培训中,指导他们进行非遗产品制作,由企业进行统一收购。如此,贫困家庭每个月能增加千元以上的收入,既实现了精准扶贫,又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三)加强宣传,打造富有知名度的侗族非遗旅游品牌。非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需要保护与传承,更需要开发和利用。从非遗旅游角度而言,当地政府要积极调动各项资源,加强宣传与推广,致力于打造富有知名度的侗族非遗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通道县侗族自治区旅游、消费,以非遗促进旅游,以旅游实现经济发展,最终施惠于民。
正所谓“扶贫先扶智”,针对湖南侗族地区的非遗文化面临的失传和断代危机,湖南各地尤其是侗族地区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非遗教育,提升年轻一代对侗族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开设侗族非遗体验课程,提升未成年人对侗族非遗文化的认识,进而有效加强非遗传承的生长力。
一方面,政府要以举办侗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吸引游客,扩大非遗保护影响力,并精心设立侗族文化展览馆,宣传侗族文物或特色习俗,發展当地侗族特色农家乐,将传统的织锦、傩戏等活动融入其中,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民族体验。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调动当地侗族百姓的非遗保护热情,采取举办民族风情活动的形式促进文化发展,如定期举办山歌大赛选拔侗歌能手、表演原生态侗歌培养群众热情等,使当地百姓都自觉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宣传推广的落实人,共同促进侗族非遗文化的新生。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曾梦宇.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的缺陷与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2(1).
[2]刘永飞.西部民族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开发研究——以国家级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中州学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