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和杰 何剑芳
“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元帅不仅为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成就斐然,可谓烽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者。
以身作则,感染带动身边人
1927年8月上旬,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出发的陈毅,在江西宜黄追上了正南下广东的南昌起义军,被分配到号称“铁团”的第11军第25师73团任政治指导员。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武装,在北伐中是最出色的前锋。
当时的73团作战勇猛,但有不少官兵却对政工人员持保留态度,称政工人员是“五皮主义”(皮带、皮鞋、皮包、皮鞭、皮手套),认为他们不善打仗又满嘴空话,甚至公开称他们是“卖狗皮膏药的”。作为政工干部,怎样才能赢得官兵们的信任呢?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陈毅決心以身作则,从而感染带动身边的人。队伍行军,陈毅和官兵们一样,饿着肚子步行前进,还帮着生病的士兵背枪。9月初,起义军攻打会昌城,73团打的是攻克国民党军主阵地制高点的恶仗。首次上战场的陈毅很快意识到这是对自己的一次重要考验。他立即奔上最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鼓励部队,和团长站在一起指挥作战。陈毅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赢得了许多士兵的称赞,团长黄浩声也对陈毅刮目相看。当大家得知“陈毅同志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是个大知识分子,能够与他们一起同生死共患难”时,都更加敬佩和信服他了。后来,在陈毅的努力下,南昌起义军余部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民主谈心,解决棘手问题
井冈山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此时,红四军又设立了新的组织机构——士兵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向士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执行红军纪律,管理士兵伙食,实行民主监督等。陈毅被任命为士兵委员会主任。
面对新的挑战,陈毅紧紧抓住“民主主义”这条士兵工作的主线,把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闲暇时,他经常同战士们一起谈心,了解战士思想上的变化。有位战士说,两军会师后,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有的战士来自南昌起义部队,他们认为自己人多枪多,武器好、能打仗,觉得秋收起义部队武器差、衣着破烂,因而看不起他们;来自秋收起义部队的战士则认为,自己工农分子多、共产党员多,而南昌起义部队有些粗暴作风和傲慢习气,纪律观念不强,是“油子兵”。
这些议论引起了陈毅的高度警惕,“别小看这些不同的看法,它是导致两支部队不团结的苗头,如不及早遏制,将会削弱红军的战斗力。”再三考虑后,陈毅把这一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把这两支部队的干部作些交流,以便消除隔阂,增强团结。”
陈毅的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于是,28团(南昌起义部队)的不少干部陆续被抽调到31团(秋收起义部队)去当营长、连长,31团的一些干部也被调到28团担任党代表。
龙源口大捷后,28团在战斗中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而31团在攻打茶陵高陇时,弹药消耗较大。陈毅从大局着眼,提出要28团支援31团弹药。许多人想不通,甚至有人提出要比赛,谁缴的武器就归谁,不能“分大户”。
针对这一情况,陈毅召集了师、团、营、连的士兵委员会代表开会。会上,陈毅没有批评大家,也没有空谈理论,而是讲了“一支箭容易折,一捆箭折不断”的故事。红军指战员听完后,都觉得陈毅讲的这个故事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一致表示:“应当支援31团。”
很快,28团的战士挑着盛满子弹的大箩筐到31团的驻地,有的战士还把自己磨得锃亮的“家底子”也献了出来。31团的干部战士大为感动,他们刷标语、喊口号,感谢28团的支援。
激励斗志,在逆境中看到革命的前途
在逆境中看到前途的光明,激励部队不断向前,这是陈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身负重伤的陈毅留在赣南坚持了近3年的游击战,同敌人周旋苦斗,打破了一次次“清剿”和封锁。
面对无数艰险和生死考验,陈毅在党组织和游击队内部开展了深刻的革命形势和革命前途教育。他说:“目前南方的游击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候,打死、饿死、病死,随时都有可能。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少数人动摇叛变并不奇怪,真正革命的同志要坚定信心。能坚持到底的,是将来革命的骨干。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
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危机。1935年初,陈毅率部突围到江西信丰、大余和广东南雄等三县交界的油山地区,尽管南方各省的游击队仍处在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中,但陈毅清醒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胸有成竹地对战士们说:“抗日战争必然要爆发……将来国民党派军乐队欢迎我们下山,合作抗日,倒是可能的。”不出所料,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由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话语幽默,打动人教育人
风趣的语言和幽默的举动,是陈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凡听过他讲话的人,都为他诙谐风趣又不失严谨郑重的风格所打动。
1949年10月,兼任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的陈毅出席学校的开学典礼。当时的华东军政大学从备战需要出发,要求所有男学员剃光头,而不少学员怕影响自己的形象不肯剃。为了疏通学员的思想,陈毅对大家说:“小同志们,你们今天当兵,就是决心参加革命,而为人民服务是终身的,可不是一时一事的。我是老革命了,仍在时时事事提醒自己。小战友们,我们在这件事上一样:既然下了决心,终生不渝,那就常要从头开始!”陈毅把帽子摘下来,指着自己的头大声复述:“从头开始!”“一语双关”的解释,让全场的气氛轻松下来。学员们由静默转为惊愕,继而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解放之初,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有一次到市文联作形势报告。为了营造气氛,工作人员在讲台上特意铺上洁净的台布,还放置了插满鲜花的花瓶。陈毅见状,认为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举,而国家财力又异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能讲排场。于是,他就把讲台上的花瓶移到了台下。
为了不引起大家的误解,陈毅风趣地说:“我这个人作报告,很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就会手舞足蹈。这花瓶放在台上有点碍手碍脚,说不定碰翻摔碎了,我这个供给制市长还赔不起呢!”这别出心裁的“开场白”,把大家逗得大笑起来,会场一片活跃。陈毅的幽默语言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不伤害彼此的感情,又使大家受到了教育。
态度坦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为了做好上海的工作,陈毅立下“团结面越宽越好”的原则。他告诉文教接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夏衍,要教育我们的干部与上海知识分子、工商业人士打交道,“不要急躁,更不得粗暴,有事要亲自登门,千万不要一个电话打过去,叫人家到机关来谈事”。陈毅多次提及这些细节,是因为他认为与知识分子相处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我们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尊重我们。”
为此,陈毅分别拜访了宋庆龄、张元济、颜惠庆、秉志、张澜等著名人士;还邀请荣毅仁、胡厥文、颜耀秋、刘靖基等百余名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或到自己家中做客,肯定他们建立民族工商业的奋斗精神,表示政府愿与大家共同协商,实现并增加新的生产任务。在此之前,一些工商界人士原本打算把大型企业搬迁到境外。陈毅的虚怀若谷,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不止对著名工商界人士,对一般的工商业者,陈毅都是一样的真诚。针对某纺织厂实行的“抄身制”,陈毅不强令、不压服,而是亲自登门谈心。陈毅坦诚的态度、中肯的劝导,使该厂负责人很快取消了“抄身制”。随之而来的是,该厂车间里每公斤棉花的出纱率比以前提高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陈毅积累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堪称思想政治工作艺术的典范。可以说,陈毅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崇高风范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彰显出恒久的魅力和时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