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摘 要】笔者在艺术实践中选取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若干段落进行演奏和教学,在对该曲的审美感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也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加深了对该作品的理性认识。基于此,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对钢琴协奏曲《黄河》展开全面的学术探索。
【关键词】《黄河》;文献梳理;演奏解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51-02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文献梳理
目前,在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文献中,对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专题性的研究,分为书籍类和论文类。
书籍类研究文献,多为《黄河》协奏曲的乐谱。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再版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总谱》《〈黄河〉钢琴协奏曲两架钢琴谱》,以及“文革”时期出版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两架钢琴》等,都属于此类乐谱类文献。此外,还有一些评论性的研究文献。比如,“文革”时期出版的《人民战争的壮丽颂歌——赞钢琴协奏曲〈黄河〉》《赞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大多对钢琴协奏曲《黄河》充满政治性赞扬,很少提及其艺术性成就。显然,这些政治话语产生于“文革”的特殊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在当前已基本不具有参考价值了。
论文类的研究文献中,主要包括三类研究内容。第一类,有关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历程方面。李松兰发表的《试论中国钢琴学派的萌芽》、曲歌发表的《试论20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郑远发表的《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初探》、陈华发表的《论中国钢琴学派形成的必要条件》、庄艺、庄元发表的《论经典钢琴作品演绎中的再现与再创》等。
第二类,有关《黄河》时代背景、作品内容、演奏手法与表现风格方面。储望华思发表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石叔诚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及修改》、牟艳丽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传播的历史价值》、蒲方发表的《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述评》、刘小龙发表的《<黄河>四十载·琴艺寄终生——殷承宗先生新年访谈录》、倪悦发表的《“黄河”叙事》、张悦于发表的《从钢琴伴唱<红灯记>到钢琴协奏曲<黄河>——我的红色收藏》等。
第三类,有关《黄河》演奏版本方面。张少飞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版本比较研究》、魏宇发表的《<黄河>的几个版本》、陈立在发表的《浅谈不同版本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张烁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版本及录音评述》、曾伟经发表的《谈唱片欣赏中的版本比较》等。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内研究者们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研究大都只停留在演奏和作品欣赏分析或者在教学应用等方面。但是,近年来大家对版本比较方面还是比较热衷的,大部分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各个版本差别的比较层面,但是并未深入的结合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演奏上的分析和比较。而部分文献中提到的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也大多只是略有提及,遗憾的是没有进行明确详尽的对比。其中,储望华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是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上的一篇专文,追忆并记述了当年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所经历的过程,包括作者与殷承宗等人专门赶赴吉县壶口瀑布体验黄河壮美景象和黄河船工艰苦生活的历程,以及在李德伦、杜鸣心等前辈指导下“打破洋框框”、引入民族化音乐语汇的创新、变革实践经历。这篇文章,从创作亲历者的角度回顾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和修改的全程,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解读
2018年5月,笔者有幸在佛山市参加了“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怀着朝圣般的激动心情,聆听了钢琴协奏曲《黄河》当年的主创人员之一——旅澳华裔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先生主讲 “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专题讲座。在这个过程中,亲耳聆听了储望华先生演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若干段落,并细致地记录了先生对于该曲创作历程的一些细节提示和讲解。尤其是对于储望华先生所指出的在《黄河》钢琴协奏曲中所表现出的一些民族化写作技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储望华先生在讲解过程中,曾举出《黄河愤》乐章开始部分为原合唱曲《黄水谣》主题旋律所编配的两段伴奏来加以对比。其中一段伴奏是向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所提交的送审稿中的伴奏,出自当时一位中央音乐学院女生之手;而另一段伴奏,则是经于会泳进行指导,储望华模仿古筝刮奏技法而编配的琶音伴奏,也就是《黄河》定稿当中的伴奏形式。两段伴奏一经对比,第一段伴奏几乎是对莫扎特等古典主义作曲家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模仿,“洋”味儿太浓而民族化气息薄弱;而第二段伴奏则是完全纯正的民族化风格,表现出了异常鲜活灵动的民族风格以及婉转灵秀内在情韵,难怪赵晓生先生要将这段伴奏誉为《黄河》当中唯一一处空无依傍的、无法从西洋音乐中找寻到来历的民族化钢琴写作技法经典段落。
储望华先生在民族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的提示,既给予了笔者丰富的知识教益,又引发了笔者对于民族化钢琴音乐创作本质和发展方向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在讲座的最后,储望华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技法已经能够与西方同行相媲美,但在标志一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准的钢琴协奏曲创作方面,则仅有两首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梁祝》和《黄河》支撑门面,其他则乏善可陈。所以,在音乐人才辈出的今天,先生希望更多的音乐家投入到对于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来,推出更多更新更好的作品。先生的教导和期待,对笔者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所以在归来之后对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了深入的艺术实践。
第一,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的解析。由于笔者在聆听储望华先生讲座时获取了有关《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过程的大量一手资料,所以从作品原型、时代背景、创作历程等多个角度对《黄河》的创作背景进行全面、翔实地了解,以此来解释:为何在“文革”前期能够诞生像《黄河》这样富有艺术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的优秀钢琴作品,并就此来归纳中国钢琴作曲家在《黄河》这样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懈探索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品格,从而具体翔实地展现出《黄河》这部划时代作品的伟大之处。
第二,细致地展现《黄河》钢琴协奏曲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族化创作技法及其相应的演奏处理方式,并展开相应的反思。储望华先生所提到的《黄河愤》乐章開始部分为原合唱曲《黄水谣》主题旋律所编配的借鉴自古筝刮奏的伴奏声部琶音写法,就是《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富有特色的民族化创作技法。这些技法诞生于那个政治氛围严酷但又讲求高度民族化和艺术品味的时代,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因此,在演奏实践中不仅要分析这些富有特色的民族化创作技法背后的思维特征,还要具体解析其演奏的心得要领,并就这些民族化创作技法的艺术表现力等问题来反思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实质和方向等问题。
第三,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技法进行全面的解析。笔者从晶莹透亮的颗粒性音色触键方法、圆润细腻的歌唱性音色触键方法、铿锵有度的快击性触键方法、轻巧灵动的跳音触键方法、协调左右手把握音色的层次性、密切配合的踏板运用这六个方面入手,从演奏整体姿势、腕臂姿态、下键力度、下键速度、贴键角度等多项细节之处来具体地探究、分析《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法要领,并归纳笔者自身演奏该曲的心得经验。
总体而言,对于钢琴协奏曲《黄河》从理论文献和艺术实践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能够更为全面的解读这部钢琴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有望对现有研究文献以及演奏技法,进行一些富有建设性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韩少楠.浅析《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实践[J].黄河之声,2018,(11):49.
[2]刘致畅.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7,(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