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勇
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催生新興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其他行业发展的源动力。这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十”。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智能化生产将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售后等工业制造的各个环节,以互联网平台模式与开放生态,实现物理世界和网络空间结合在一起的智能化决策,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变革生产关系,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融合发展“互联网十工业/制造业”,是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生产和服务的资源配置,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支撑。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学科集成最多的精密动力机械装置,涉及气动热力学、燃烧学、传热学、结构力学、控制理论等众多领域,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组合在一个尺寸和重量都受到严格限制的机体内,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载荷下、高可靠性地长期工作,其设计生产上的难度不言而喻。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具有突出的技术辐射和拉动作用,可以广泛带动电子、先进材料、特种和精密加工、冶金、化工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我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也正是由于航空发动机技术的高壁垒和复杂性、研发投资的长期性,相关产业始终被几家西方老牌发动机供应商及其所控股的合资公司所垄断。
在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激昂迸发的大环境下,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极为有利的历史契机下,要借助于新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带来的后发优势,通过互联网与航空发动机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互联网十航空发动机”的战略部署,真正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水平的迎头赶上乃至弯道超车。
“互联网+航空发动机”融合发展是国家“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战略的有力实践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十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这是对《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衔接与发展。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我国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建设成制造强国的根本途径,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与部署,建设“互联网十航空发动机”网络基础设施,推动“互联网+航空发动机”创新平台发展,打造“互联网十航空发动机”安全保障体系,以航空发动机为着眼点推广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现代化体系建设,既是航发集团对于工业互联网在我国建设的新模式与新思路的积极尝试与探索,也是航发集团作为大型国企坚定的政治担当与责任。
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国防建设的需要,又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其最大的好处在于推动资源和技术的共享。军民融合的关键在于民参军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破除信息壁垒,打通过去军工企业的封闭藩篱,进一步便利军工企业和相关部门查询发布信息,充分发挥高科技民营企业优势。一方面调集全社会的力量对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中的关键难题重点攻关;另一方面在装备零件招标采购中加强与拥有先进技术的民营企业互联互通,形成优势互补的共赢局面,真正实现军民互联互通、联合创新、协同创业。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是推动航发集团永续发展、实现航发集团愿景的根本保证和唯一出路。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互联网和航空发动机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的优势,推动各类要素资源的聚集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对加快建立航空发动机资助研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航空发动机全面走上资助创新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互联网+”跨界融合成果为“互联网+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推进“互联网十工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世界大势。为了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以打造国家制造业竟争新优势。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当前的生产制造与服务模式,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进行实时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反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特别对于航空动力领域,为适应其产品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需求,国外航空发动机行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逐步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以信息互联技术应用为支撑的产品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在政府和军方推动下,相关企业在信息互联技术应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效益,展现了强大领导力并巩固了其具有支配性的市场份额。
上世纪80年代起,名列美国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之一的普惠公司就开始采用团队形式来管理发动机全寿命周期内的一切经济技术活动。以信息集成为基础,运用并行工程的思想,把设计、制造与用户支持等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集成到一个团队中;通过不同专业间持续不断地交流,减少设计反复,提高设计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并行工程为核心的集成产品开发(IPD)。与此同时,英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罗公司以集成化设计与制造平台支持了发动机生命周期的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全过程,以多站点形式建立了覆盖全球10多个国家3000多员工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应用系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等的数据管理、工程变更控制和工作流管理、装配现场可视化等应用与集成。而作为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者之一,GE公司更是以其先进的生产环境和技术环境为基础,叠加了大量的互相交叉的、边界较为模糊的互联网相关概念,如物联网、大数据、GPS等等,核心围绕着硬件智能化、软件一体化和工业自动化展开,将整个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智能机器间的连接成为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的整合。
可以看到,国外航空发动机先进企业在推进互联网和自身实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各有推崇、各有侧重,但均属于不断尝试信息互联技术与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应用的范畴。这种将其固有优势从过去实体空间向现在网络空间延展的努力,对内通过数字化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与先进工业软件平台的对接,正在稳步迈向智能流水线/智能工厂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越来越为丰厚的现实收益;对外则通过各种多边技术交流合作与媒体舆论宣传,大力推广工业互联网或工业4.0的概念,使之成为后来企业发展对标的范例模版。而深入学习这其中的成功经验,对标国外先进航空发动机企业经营发展模式,順势而为、借势而上,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对于早日把我国建设成航空发动机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传统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变革和跨越
航空发动机作为国防领域的尖端代表,是“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但目前在其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深度广度、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导致的后果就是自主创新的研发体系难以满足航空发动机日益复杂的技术发展需要,长周期的过程支撑能力难以满足周期日益缩短的研发需要,分散零碎的制造资源难以满足长产业链和日益快速交付的需要,低效率的服务保障模式难以满足多种新机型试飞/小批量使用/服役过程中并发日益多频发的故障和快速响应的需要。可以说,未来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更为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更为高效的协作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更为强大的数据库系统、甚至跨界发展来对航发工业体系进行转型升级,实现模式和结构的创新性变革。
“互联网十”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态要素,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全局性、系统性,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借助于“互联网+航空发动机”融合发展模式,真正实现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条的互联互通,打破固有信息孤岛的桎梏,建立信息技术与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的无缝对接,构建航空发动机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突破地域和组织界限、聚合优势资源,从而满足航空发动机的市场发展、技术研究、产品生产、服务保障和配套供应的需要。可以预见,伴随“互联网十航空发动机”的聚众智汇众创突破关键基础和共性技术、端到端的知识嵌入的工业软件体系和协同并行研制模式、互联的专业化协同的分布式智能制造新生态以及大数据的主动服务和预测保障新架构,将会极大改变整个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面貌。充分利用“互联网十”技术,积极应对航空发动机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存量技术、资源与环境,推进产品创新、资源创新、手段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建设,统筹开展“互联网+航空发动机”的规划和实施,完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空发动机产业跨界融合,引进建立混合云架构的应用系统并提供云服务,形成加快促进“互联网十”与航空发动机产业的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