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键:推动实验水平提升的“拼命三郎”

2018-02-22 01:45满丽霞
军工文化 2018年7期
关键词:奇特探测器实验

满丽霞

“中国不缺乏优秀的理论家,但缺乏优秀的实验家。”相同的一句话出现在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留言册上,深深地刻入了林承键的心里。到原子能院后,他满怀豪情与兴趣,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他以实验室和办公室为家,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吃住均在工作区,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家属调到原子能院来。

谈及林承键,熟悉他的人都会说:干活非常拼命。他本人曾经回忆:“我做实验最长的记录是连续一个星期没有睡觉,连续一个月没有躺着睡觉。”正是这样的勤奋刻苦,造就了他全面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验经验。

低能核物理,特别是核反应机制的研究,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基于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林承键长期从事低能核物理实验方向的基础研究,致力于近库仑势垒重离子核反应机制、奇特核结构与新反应机制、近质子滴线核奇特衰变等方面的物理研究工作。

“虽然我们的研究现在看不出未来能用到哪里,但我们就喜欢做这种自由探索,能够把一个东西的结构、关系、原理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纯粹是兴趣所在。”兴趣所在,心之所向,林承键不惧困难、不懈奋斗、持之以恒地追求人生目标,带领团队顽强拼搏、勇于开拓,克服重重困难,在传统重离子核反应、奇特核结构与反应新机制、近滴线核奇特衰变模式等研究领域,以及实验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低能核反应研究备受国际关注。

核物理实验投入大,一些重要的实验更是不容有失。但是每次实验从前期调研、实验方案设计,到探测器、前放准备,再到加速器出束开展正式实验,以及后期实验数据处理、提取反应机制等,每个环节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任何一道程序出现问题,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面对实验中的种种问题,林承键总是迎难而上,精心设计实验,总是能给出创新性的方案,总是有很多能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在准备实验的紧张时刻,他身先士卒,通宵达旦加班去排除干扰,降低噪声,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林承键一直向团队强调:把实验搞砸,有一千种方法;把实验做好,只有一种方法。每走一步都要仔仔细细考虑周全,每个环节都要一点一滴做到最好,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长久以来的努力以及自身的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林承键老师。 “他的实验能力令人惊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D.J.Hinde教授这样评价他。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际低能核物理的发展遇到了瓶颈,研究者纷纷改变方向,转到高能物理或其他领域去了。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国内低能核物理研究也遇到了困境,林承键所在的实验组面临着艰难的实验环境。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承键迅速成长并在团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实验设备的严重老化和短缺,几乎每次实验都会出现各种状况,每到这个时候,林承键扎实的物理学和电子学知识,以及出色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自己制作一些常用的核电子学装置,如各类前置放大器和接口电路,并小型化,从而满足实验集成需要。同时他也鼓励并亲自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和测试各种常用的探测器和电子学设备。

除了對本组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林承键对促进我国实验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充满着热情和责任。

探测器是观察、记录粒子的装置,也是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在低能核物理实验中,需要经常用到一种双面硅条探测器。由于我国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限制,这种探测器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为了发展自己的平面硅工艺技术,2000年开始,尽管组里的科研经费并不充裕,林承键还是坚持拿一部分经费持续支持发展探测器,在探测器研制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探测器有了很大进展,已在实验中大量使用。

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多次在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多个实验室工作过,工作能力和业绩受到了同行的称赞,几次被邀请留下来,但他选择了回国,并始终奋战在科研一线。即便是成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之后,实验室还总是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办公室的灯永远是最晚熄灭,常常工作到凌晨。节假日,往往是他最为忙碌的时候。甚至是大年初一,他也仍在办公室。在核反应组工作过的人都有一个体会:早上醒来,第一时间你就会看到手机里有林老师的信息,是夜晚一两点钟发来找你讨论问题;偶尔周末有事你来趟北区,肯定会看到林老师的车就停在门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这样的带头人,科研团队的氛围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近年来,林承键带领核反应实验研究团队取得了多项成果:2017年7月26日刊登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文章《色散关系是否适用于奇特核体系?6He+209Bi体系的反常阈异常》,是在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上取得的一项来之不易的成果;团队还在近垒重离子核反应机制研究、奇特核结构与反应新机制研究、滴线核奇特衰变模式和核探测技术和实验方法等方面出色的完成了的工作,成果发表在Phys.Lett.B、Phys. Rev.C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其中一些成果还被编辑推荐作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硅条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等相关产品和实验技术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推动了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实验水平的提升。

二十多年来,林承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在低能实验核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突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2003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4年回国后,任研究组组长。200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并兼职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讲授“重离子核反应”课程。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和国防科研等项目。林承键先后获得了2004年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7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2014~2015年度“吴有训物理奖”等奖项;担任《中国物理C》《原子能科学技术》《原子核物理评论》等学术杂志编委,以及国内外十余家学术期刊审稿人;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评选委员会秘书等。

林承键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甚至可以说是艰苦的核物理基础研究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果。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和评述,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林承键及其领导的团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在低能核物理领域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成为推动我国低能核物理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此,国际核反应领域著名学者A.M.Stefanini研究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国际水平上,无疑在核反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引领角色,特别是在重离子熔合的各个方面”。

猜你喜欢
奇特探测器实验
世界上奇特有趣的节日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奇特的“飘带”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奇特的落羽杉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