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作出几点思考。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当前我国发展虽已进入新常态,但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现阶段的挑战在高校层面体现在大学生思想问题上的不解与困惑,所以,高校应着重关注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为了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本次的调查问卷通过在线填写的形式来收集信息。问卷中,设置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评价、高校關于马克思主义宣传渠道等相关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马克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改进
高校有意识地教育及引导是帮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高校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课堂内外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调查显示,有20%的人对学校思想政治课的看法是“枯燥乏味,教条式说教”;在 “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评价”一题中,0.9%的人认为“收获很少,基本没有帮助”,46%的人认为“收获一般,对思想政治认知产生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认知度低、了解少
本次调查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均占有一定比例,主要为大三学生,而且,87%的学生为共青团员,10%的学生为共产党员和预备党员。在被调查者中经常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仅占12%,偶尔阅读的占37%,很少涉及的占34%,从未阅读的占17%。另外,被调查者中经常关注国家领导人谈话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仅占23%,偶尔关注的占66%,从不关注的占11%。
(三)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渠道狭窄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仅是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一个渠道,除此之外,其他的渠道少之又少。马克思主义宣传渠道的狭窄极大地限制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调查显示,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较少,校内宣传机构也未做好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对策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做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给学生一个“有灵性”的课堂。课堂知识传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给学生一个具有思想性的课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与高校之间应当加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交流合作,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宣讲活动等来加强学术熏陶,以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
(三)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校园,务必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开展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课堂理论知识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前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国家建设做好准备,增强国家向心力。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思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当今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社会经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是一体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益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高校学术的交流。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高校学习融为一体,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优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实验基地。
【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调查与思考”(20185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