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面貌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粮食收益极不稳定、贫富差距普遍存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紧接着,2018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布局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七个必由之路,首要一条就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在城乡布局规划上引入城乡相互融合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
城乡布局规划上的融合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城乡融合发展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越是靠近大城市的农村地区就越容易获得城市要素资源的支持、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城市辐射效应。换句话说,靠近城市的农村,更容易获得发展的资源与机会。所以,在城乡布局规划上,有意识地拉近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距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直接方式,同时,还可以有效缓解大城市病。如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区”,一方面可以分散大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周边大片農村地区的发展,这也可以看成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手笔。
从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来看,城乡布局上的融合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重要选择。先后出现过的理论范式就有以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理论、以美国建筑学家赖特为代表的广亩城市理论、以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为代表的有机疏散理论、以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为代表的区域城市理论等等。在这些理论范式的影响下,英国推动了“城乡规划立法”促进全域统筹型发展,美国推动了“都市化村镇建设”,这些已成为了许多国家借鉴的范本。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成熟经验,如在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以原有小城镇、小集镇、产业集聚区等为依托,也发展起来了一批新型城镇,并带动起来了大片的农村地区,城乡差距大大缩小。这些宝贵经验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实施城乡布局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参考。
二、促进城乡劳动力要素相互融合
劳动力是第一生产要素,也是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城乡融合发展当然离不开城乡劳动力的相互交流融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突出特点就是单向性,即农村优质劳动力持续不断地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第一代进城谋生的农村劳动力陆续到达退休年龄,能在城市扎根者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又回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许多农村地区劳动力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许多村庄除了重大节日,平时很难见到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振兴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十几年来,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可喜现象,进城劳动力回流将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新生力量。
这种形式的劳动力回流,从本质上来讲应属于城乡劳动力的双向流动与交汇融合。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半年以上,就标志着他们已脱离农业产业,进入二三产业,在统计意义上他们已经是城镇化人口。在这期间,进了城的农村劳动力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过程中,耳濡目染,多多少少都要接触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现代科技信息等等,当他们回流农村时,自然会把接触到的东西带回到农村的工作生活中去。尤其是在人们观念意识上的变化,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当然,对于乡村振兴的要求来说,仅有这种回流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支持鼓励已经扎根城市的劳动力和城镇职业人员发挥职业专长,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
三、拓展城乡产业的交汇与融合
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既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城乡产业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尽管我国已进入工业化阶段,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来不敢忽视。因为,一是我国农业为诸多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二是要解决我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三是我国仍有约半数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重要依靠力量。
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稳定的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这已是国外城乡产业融合的成功模式之一。我国在城乡产业融合方面也有成功经验,如蒙牛、伊利等大型奶企的牧业基地,双汇、雨润集团的家禽家畜养殖基地等都是这种模式的复制。但更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获得原材料的方式是散乱无序的,需要进行有序、稳定的深度融合。包括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等,让农产品直接与城镇超市或居民消费对接,这是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产业融合的有效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城乡产业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农产品的“卖难”问题,这种现象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什么农产品能挣钱,马上就一哄而上;什么农产品大丰收了,马上就出现“卖难”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城乡产业融合不够,包括对农产品质量控制方面也与此有关。所以,城乡产业融合是值得地方政府花大力气推进的一项工作,既可保障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又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四、建立“支农扶农”的工作机制与工作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城乡融合
正如2018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那样,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选择。那么,要落实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与工作队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城乡融合。显然,无论是经济社会、医疗教育,还是政治文化等方面,我国城市的发展状态要远远优于农村,所以,城乡融合发展,更多的是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与帮扶。
其实,以驻村工作队的形式对农村进行帮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没有间断过,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帮扶的重点不同而已,如目前正在进行的帮扶重点就是农村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工作。至于对边远地区的对口帮扶、援建更是形成了长期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目前的城乡融合发展,完全可以借鉴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工作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有组织地安排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员,对农村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对口帮扶,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作了明确部署,即“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将是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引导力量。
当然,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农村小康,乡村振兴,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农村自身。一方面,“三农”工作队伍要依靠当地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三农”工作队伍应吸纳当地农民积极参与,注重培养永不离村的“三农工作队”。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促使农民更新思想观念,振奋精神面貌,提升科技文化素养,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